一碗麵疙瘩,打開你對眷村的另類想像:北投中心新村可以不只是藝術村

一碗麵疙瘩,打開你對眷村的另類想像:北投中心新村可以不只是藝術村
Photo Credit: 陳柏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眷村只能活化成藝術村嗎?中心新村可以走出別種可能。

如果能夠延續變易的元素就更能在精神價值上凸顯,舉例而言:中心新村曾經有過賣血的家庭副業,要完全復刻賣血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延續在中心新村能有捐血車、捐血站,那便是一種轉譯;眷村家常菜同理若轉換成社區媽媽準備的無菜單料理,食用時的感受便與餐廳大相逕庭,那麼也是一種延續變易元素的方式。

重回居住的場所再現文化

討論到這,中心新村能不能讓人重新住回來?用什麼形式住人?哪些人來住?之於公眾有什麼效益?這些是可以被討論的,其實會發現居住的形態可以有很多樣貌:

中心新村是可能成為青年住宅的方案之一,透過眷村落實居住正義,適度回應社會議題,或者適度和一旁的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結合,成為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提供社會福利的功能亦是非常有意義的使用。此外,位於北投觀光的精華地帶,其實運用文化資產經營民宿也成為一種新的選擇,11月14日才修正的民宿管理辦法[5]其中一項重點是:「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之區域,與民宿結合當地人文之定義相契合,為利從事深度旅遊之旅客留駐,增訂該區域得設置民宿之規定。」

上述舉例的說法並非筆者認為中心新村必定要成為的樣貌,而是除了藝術村之外,提出別於以往的不同的想像,讓原本就以「住」為本的精神能夠延續,「活保存」能否實踐,中心新村是值得試一試的。


註1:國防部公文要你30天內搬走 陳情電話卻是空號?(聯合)
註2:魁北克宣言(ICOMOS 2008):場所精神由有形(場址、建築物、景觀、路徑、物件),與無形元素(記憶、口頭敘述、書面文件、儀式、慶典、傳統知識、價值、氣味)構成。這些元素不僅對場所的形成有重大貢獻,還賦予它靈魂。我們宣布,無形文化遺產可為整體遺產提供更豐富、更完整的意義,所以,所有文化遺產的相關立法,以及所有紀念物、場域、景觀、路徑與收藏物件的保存與維修計畫,都必須將其列入考慮。
註3:全台「最後一處」眷改案 已完工、驗收等交屋(TVBS)
註4:「日移」係指日本撤退後向國民政府移交的財產。
註5:民宿管理辦法法規條文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