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用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是數學上非常重要而且經常被誤解的定理。
在本網台灣版讀到一篇文章[1],摘錄自《生命解碼︰從量子物理、數學演算,探索人類意識創造宇宙的生命真相》一書,提及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這是數理邏輯中非常容易誤解的定理,而該篇文章作者正正誤解了這定理。
除了上述書摘外,我沒讀過《生命解碼》其他章節,但簡介提到「量子力學應該是靈魂的最佳見證者」,讀到這一句已認為應該小心對待,特別是作者林文欣未有任何物理學背景,非常容易受坊間討論量子力學的文章誤導。無論是胡言亂語的偽科學,抑或出於好意簡化艱深內容、略去數學公式的科普文章,都會令外行人讀完後有錯覺以為自己了解量子力學。
該篇書摘中林文欣把「不確定性」及「不完備性」並置,但主要還是談不完備性定理,因此本文就不再多說量子力學的東西,集中討論數理邏輯。
悖論與不可判定命題
要談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自然少不免講述背景。林文欣表示︰
上世紀初,數學家在經過三次數學危機後,就一直想找到一個「完備」的絕對真理,一個能證明世上所有數學公理是真還是僞的演算法。因為之前,數學一直存在太多「既不能證明是真又不能證明是偽」的命題。
一,形式系統(formal system)中的公理就是最基本的命題[2],透過公理按變形規則轉換出來的才是定理。所以重點並非證明數學「公理」,而是「定理」。
二,他想說此前數學發現了一些「悖論」(paradox),但文中誤稱為「駁論」。相關的數學悖論有一個特點︰無論假設某命題是真是假,都會推出矛盾的結論。這跟「既不能證明是真又不能證明是偽」有重大分別,無法證明真偽的命題應是「不可判定」(undecidable),悖論存在則代表相應的數學系統隱含矛盾——根據古典邏輯中的「爆炸原理」,證明了矛盾句就可以證明任何命題。[3]
林文欣又聲稱不完備性定理「說明」了以下三件事︰
- 不是所有對的東西都可以被驗證,就像直覺一樣。
- 也沒有一種理論或真理可以永久解釋而不被超越。
- 同時也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我們是不可能知道的。
當然都有問題,但容我先花點篇幅講述背景再解釋。
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
19世紀開始,數學變得越來越抽象,不同領域發展出各套公理。在第三次數學危機期間,數學家發現原有的「樸素集合論」(naive set theory)隱含矛盾,令他們關注數學本身是否有一個可靠的根基——例如一套可以推論出各門數學的公理系統。當時有幾個學派嘗試回答這問題,但本文重點只會放在形式主義(formalism),更準確一點說是數學家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的形式主義。[4]
希爾伯特認為可以把較複雜的數學領域,化約至較簡單的數學系統,最終數學界只需要確保算術系統的一致性。問題是,如何用數學去證明數學系統一致?
他提出將數學變成一個形式系統,一個只有符號沒有文字的系統。公理就是一堆特定符號串,然後按明確的規則「搬弄符號」。符號代表的是數學命題,形式系統中的公理,正如對應數學系統中的公理,那些「搬弄符號」的規則就是數學上合法的推導步驟。
一致性與完備性
希爾伯特認為,當找到這套系統之後可以問一個問題︰這個系統從有限的符號串(公理)出發,按有限的規則轉換,會不會產生代表矛盾句——例如「0=1」——的符號?直觀上,這是數學可以處理的問題,就像可以證明國際象棋中不可能同時有兩隻同色「象」(主教) 在同一顏色的格中出現般。當然,證明仍然需要用到數學,希爾伯特認為證明如果只涉及有限的概念就可以接受。
2017-12-11更新︰感謝讀者秦紀維留言指出,根據國際象棋規則,在罕見的低升變(underpromotion,不升成后)情況下,卒可以變成象,因此容許多於兩隻同色主教在同顏色格。
假如能夠證明這個形式系統不會產生代表「0=1」的符號,就代表系統不會導致矛盾——否則的話,一個矛盾可以推出其他矛盾句。但是,形式系統不產生矛盾可能是因為本身太簡陋,所以希爾伯特有另一個要求︰任何能夠在該系統中表達的命題(嚴格來說是閉公式),都能夠證明或否證(即證明其否定句)。
不矛盾的要求稱為「一致性」,能證明或否證所有數學命題的要求稱為「完備性」。[5]
不完備性定理
要盡量淺白去介紹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話,可以這樣說︰假設某個形式系統一致,而且可以表達基本的數學(如算術)[6],這個系統就不可能滿足「完備性」此條件。引伸的一個結果就是,用來描述算術的形式系統中,存在一些不可判定命題,無法證明也無法否證。此外,任何可以用來表示算術的系統,例如數學界普遍使用的ZFC集合論,都受到同樣限制(著名的連續統假設就是ZFC中的不可判定命題)。
讀者必須注意,在數理邏輯的相關討論,「證明」這個概念是相對於形式系統的,當提到「命題A不可證明」時,說的其實是「命題A不可在形式系統中S中證明」。事實上,要證明「不可判定命題」非常簡單,把它納入成為新公理就可以了——只是這個新形式系統又會有相應的不可判定命題。
天才橫溢的數學家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得悉哥德爾的證明後,立即意識到其重要,並向他了解證明細節。後來馮諾曼發現了一件事︰哥德爾在算術系統中構造了一句不可判定命題,成功證明算術系統不可能完備,然而這蘊涵了另一重要命題——代表「『0=1』在本系統中不可證明」——也不可判定。可是哥德爾回覆他早已發現這一點,並於幾天前寄出手稿,後世稱這結果為「哥德爾第二不完備性定理」。[7]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