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媒評台灣「新世代反毒策略」:戒毒醫療化引發除罪化憂慮

星媒評台灣「新世代反毒策略」:戒毒醫療化引發除罪化憂慮
Photo Credit:中國民國行政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專文報導台灣推出的「新世代反毒策略」,也點出從司法矯正改以醫療及復歸社會為核心的戒毒策略,將引發毒品除罪化的憂慮,最牽動社會神經。

(中央社)

台灣推出「新世代反毒策略」,新加坡媒體於10日專文報導,政府跨部會合作反毒,希望從防毒、拒毒、緝毒、戒毒及修法著手,溯源斷根,阻絕境外走私,徹底消弭毒品存在。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台灣向毒品宣戰已30年,近年毒品泛濫,吸毒人口增加並有年輕化趨勢,去年查獲各級毒品總量達6,596公斤,和前年相較增加1,756公斤。

全台監獄受刑人有半數和毒品犯罪有關,去年新入獄的毒品相關受刑人達1萬933人,創近4年新高,其中以2級毒品施用人數增幅最顯著。

報導指出,台灣新興毒品猖獗,民進黨政府5月提出「新世代反毒策略」,從防毒、拒毒、緝毒、戒毒及修法著手,引進以「人」為中心的防制思維並建構緝毒網,同時以「量」為目標,澈底消弭毒品。

報導引述總統蔡英文的談話指出,反毒是件千頭萬緒的事情,確實是社會最在意的一件事,在選舉的時候,也是選民託付最重要的一件事。

不過,新加坡媒體報導台灣推出新世代反毒策略,也點出從司法矯正改以醫療及復歸社會為核心的戒毒策略,最牽動社會神經,戒毒醫療化引發除罪化的憂慮。

行政院5月11日提出新世代反毒策略,統整政府所有資源,研擬具體查緝策略以有效打擊毒品犯罪,建立以「查量、追人」並重的緝毒新策略,讓溯源斷根更全面。

「醫療前置化」是變相的「毒品除罪化」?

去年,時任不分區立委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顧立雄提出修法,主張擴大施用毒品「醫療前置化」,即:讓單純施用毒品的藥癮者在進入司法程序之前,先按時到醫療機構接受藥癮治療的計畫,如果能夠順利完成治療程序,就不用被送入矯正機構而中斷他原本的生活;反之,若無法完成治療程序,仍然要依照現行原有的司法程序,進入矯正機構接受觀察勒戒、強制戒治等司法處遇。而顧所提出的這番主張被視為變相讓毒品除罪化。

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75%的台灣民眾對「毒品除罪化」表示反對。

報導指出,中央警察學犯罪防治學系主任蔡田木教授在受訪時表示不贊成將毒品問題醫療化,並說道矯正本身若沒有存在痛苦,該如何產生效果?然而,他認為重點處在治療,還必須放在監控系統上,例如增派人力到各縣市轄下的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對吸毒者實施更具有約束力的監控。

中時新聞》報導,在明德戒治分監擔任社工員長達9年半的蘇悅中認為,台灣政府有意朝向毒品除罪化、醫療化的目標邁進,至少還有兩項條件不足:固定模式聚會的自助團體以及戒毒村的設置。此外,政府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經費和人力。

哪些國家已經開始實施毒品除罪化?

自由時報》報導,葡萄牙在2001年立法通過毒品範圍如大麻、可卡因、海洛因、興奮劑,若被逮到只需要繳交罰款即可走人,成為歐洲第一個將吸毒、持有毒品正式從刑法中除罪化的國家。葡萄牙認為將對於吸毒者的關監費用拿去提供治療,預期對於社會的未來將會更好。

這項政策在當初也飽受批評,然而結果顯示葡萄牙青年非法使用毒品在5年之內明顯下降,尋求毒癮治療的人數也比過去增加了一倍。而毒品除罪化後,葡萄牙緝毒官表示這對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比過去低得多,葡萄牙政府也可以更有效地專注於真正大宗的毒品交易。

而瑞士與德國對於毒品的管制方法便是設立注射站提供安全針頭和毒品,只要吸毒者擁有醫生的處方,便可以領取一般受管制的毒品注射。

RTXTFCK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9號碼頭(Quai 9)」是瑞士全國13處公開注射毒品的場合之一。

RTXTFBQ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瑞士政府此舉雖然備受爭議,然而結果顯示海洛因癮者的新增數下降、吸毒者之間的愛滋病感染率也降低許多。非法販毒者也因此開始轉往他國,毒品相關犯罪率進而下降。

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周慧儀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