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和比基尼兩大科技新發明,在二十世紀後半聯袂改寫地中海和歐洲的關係

飛機和比基尼兩大科技新發明,在二十世紀後半聯袂改寫地中海和歐洲的關係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批外地遊客來到地中海就是要曬得一身黑回去,理所當然就教地中海當地居民大惑不解,因為,地中海正午的豔陽,他們可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這一帶的標誌就是一列又一列、密密麻麻的日光浴躺椅加遮陽傘,劃出一棟棟鋼筋水泥旅館的地盤。附近的比薩也看得到類似的發展,那一帶的維亞雷裘(Viareggio)就茁壯成托斯卡尼旅遊運輸的中樞,熙來攘往的洶湧人潮,興趣顯然偏重在海濱假期,而非佛羅倫斯和托斯卡尼其他城鎮的豐富藝術寶藏(唯獨會挪出一天到比薩去看斜塔,張口結舌一下)。大眾旅遊,加上因此帶動起來的新建旅館以及其他基礎建設,就這樣成為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經濟復興的重要骨幹。

不過,真正帶來改變的還是飛機。便宜、安全、迅速的空中交通要花一點時間才能問世,這方面是以英格蘭為先驅,因為英格蘭沒有直通地中海的鐵路,十分不便。英國是航空產業的重要中心,他們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出來的新航空科技,在一九五〇年代晚期和一九六〇年代初期建造出性能優越、航行平穩的大型客機,例如「維克斯子爵」(Vickers Viscount)、「大不列顛」(Britannia)。所以,大英的子民就這樣直上青雲了。德國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人民隨後跟進。一九五〇年代,「湯遜度假」首創定期飛往馬約卡島的航班,馬約卡島就此成為密集航空旅遊業進攻的第一個目標。要是不搭飛機,到馬約卡島一趟可是又慢又累人的,要搭火車、坐船,再搭火車換火車(西班牙的軌距是比較寬的那一種),最後再坐一次船。

到了一九六〇年代末期,速度更快更平穩的噴射客機問世,例如BAC I─II,馬約卡島空中交通發展的更加迅速,島上帕勒瑪的機場也一直名列歐洲最繁忙的機場之列,至少在夏季一定名列前矛。一九六〇年到一九七三年,馬約卡島的遊客人數暴增,從六十萬人陡地跳升到三百六十萬人。進入二十一世紀,馬約卡島的經濟有百分八十四仰賴旅遊業。島上像新帕勒瑪(Palma Nova)這城市,便是專門為了旅遊產業而特地建起來的鋼筋水泥市鎮。不過,馬約卡島的繁榮盛景,要回溯到佛朗哥掌權的時代。一九六七年英國民眾海外度假,百分之二十五選擇馬約卡和西班牙本土(加納利群島不算),一九七二年佔百分之三十六,到義大利度假的比例則從百分之十六下降到百分之十一。

西班牙在這方面遙遙領先,這正是佛朗哥政權要的:一九五九年,佛朗哥政府為西班牙經濟擬出一份新的「穩定計劃」,勾劃的前景不太像能穩定什麼,反倒像是要大力拓展西班牙地中海岸地帶、巴利亞利群島、加納利群島的旅遊業。西班牙海岸因此有大片大片地區冒出水泥森林,雖說是為地區帶來了繁榮,但也顯示當局幾乎將崎嶇海岸(Costa Brava)的天然美景以及西班牙地中海岸其他地區置之不理。那時期,西班牙燦爛奪目的文化資產——托利多、塞戈維亞(Segovia)、哥多華、格拉納達——全都讓位給海岸線。西班牙官方闢建公路以利交通,增設路燈提高照明,加上其他必要的改善措施,在在有利於海岸沿線的旅遊發展,只是他們的鐵路還是慢得要命,久久未見改進。

High altitude view of beautiful seashore with sunbathe people, vacation and holiday concept, ocean beach view with beautiful waves of clean transparent water and white sand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旅遊在這時代不僅全球化,也平民化。從英國到西班牙旅遊,由於套裝旅遊問世的推波助瀾,吸引力廣朝各色人等擴散。這時的觀光客不必再像探險家那樣在地中海的大城小鎮、鄉野郊外逡行,尋幽探勝,因為,這時候大家可以安安穩穩坐在英國或德國家中客廳,看目錄挑擇航班、旅館、餐點、甚至一日遊的行程等等,心裡知道隨行的導遊一來和自己講一樣的語言,二來在旅遊地點要是和當地人有了麻煩,也會出面代為解決。這時候的遊客要的是「裝配線假期」(holiday from the assembly line)。而且,要是有人覺得出遠門跑到外國好像有些擔心,這裡有許多例子可以教人寬心;連當地人也都願意包涵外地人奇奇怪怪的要求,例如英格蘭來的遊客非要吃炸魚薯條,德國來的遊客非要吃到油煎香腸(Bratwurst),等等。

有幸到地中海度假的人,也忙不迭要將度假一事昭告天下;從西班牙或是義大利玩過一趟回家,一定曬成一身古銅色作搭配才算數。一九四七年時,法國推銷蔚藍海岸旅遊的宣傳小冊,便已經把重點放在海灘的玩樂。曬成古銅色,像是炫耀財富健康的徽章,因為那時大家只知道維他命D的好處,還不清楚長波紫外線和戶外紫外線的壞處。一臉蒼白在那時候還是和肺癆患者還有坐辦公桌的小職員連在一起的。主宰時尚品味的霸主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於一九二〇年代到地中海,有過一趟航行之旅後,就決定要拿她曬黑的膚色當作時尚的配件,而為之後好幾代的仕女立下了追求的標竿。

不過,傾心於古銅色的肌膚,也和道德標準轉變脫不了關係。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一般在公共場合要包得緊緊的人身部位,有些地方到了海灘是可以露出來的。女性(還有男性)身軀可以露出來的部位當然也漸漸開始變多。一九四六年,「比基尼」泳裝——名稱來自太平洋用作核爆測試場的一塊環礁——甚至登上巴黎時裝展的伸展台。只不過,縱使設計出這般海灘裝束的人,原本指望反對陣營看了會有核爆一級的反應,比基尼泳裝還是要再過個一、二十年才會普及起來。到後來,比基比愈露愈大膽,原先蓋住的肚臍終究免不了要出來見人。當時一般認為比基尼泳裝敗德,以致於義大利和西班牙在一九四八年同都對比基尼泳裝下了禁令(梵諦岡教廷也發言表示支持禁令)。可是,禁令歸禁令,卻禁不了蜂擁入境的外國遊客,結果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