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和比基尼兩大科技新發明,在二十世紀後半聯袂改寫地中海和歐洲的關係

飛機和比基尼兩大科技新發明,在二十世紀後半聯袂改寫地中海和歐洲的關係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批外地遊客來到地中海就是要曬得一身黑回去,理所當然就教地中海當地居民大惑不解,因為,地中海正午的豔陽,他們可是避之唯恐不及的。

比基尼風靡的魅力和所用的材料有一點關係,到了一九六〇年代,比基尼的材料用的都是「氨綸」(Spandex)或叫作「萊卡」(Lycra)的彈性纖維了,這是人造纖維和天然纖維合成的布料,不會吸水。萊卡的布料即使做成一件式連身泳裝,由於密合貼身,顯露出來的女性曲線遠較保守人士想的為多。一般人穿泳衣,展示便是重要的目的,游泳池畔每每就是靜靜盯著看的人才多,戲水反而稀罕。飛機和比基尼,作夢也拉不到一起的兩大科技新發明,反而聯袂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改寫了地中海和歐洲北部地區的關係。

大批外地遊客來到地中海就是要曬得一身黑回去,理所當然就教地中海當地居民大惑不解,因為,地中海正午的豔陽,他們可是避之唯恐不及的。至於,這些遊客的行徑他們就更搞不懂了:男男女女從不避諱作肢體接觸,尤其是身上穿的還沒多少的時候,可是看得希臘、突尼西亞這些地方的民眾瞠目結舌。西方遊客的行為,在共產黨統治的阿爾巴尼亞眼中就是西方墮落的徵兆。安維爾・霍查就發過牢騷,說西方觀光客在他們鄰國家搞得那些「有褲子或是連褲子也沒有」的什麼名堂。不管他在指什麼(說不定是指桑罵槐,矛頭對準的是他看不順眼的南斯拉夫自由派),他確實是施展出鐵腕,搞得除了「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的陣營之外,幾乎沒幾個西方觀光客進得了他的地盤。北方歐洲追逐逸樂、放縱無度的態度,特別是一九六〇年代以來的風氣,地中海的當地居民接觸到了自然有所感染,其中以年輕人首當其衝,對於看到的一切,無不覺得新奇又迷人。

到了一九八〇年代,文化衝突益發明顯,因為這時女性在海灘袒胸露乳已經十分稀鬆平常。法國人有崇拜外在美的信仰,加上龐大的化妝產業助陣,聖特羅佩(Saint-Tropez)注定要在這方面當起衝鋒陷陣的先驅。義大利和和西班牙的度假村隨後跟進。有些人覺得大解放的事,卻讓其他人左右為難,反應形形色色。威尼斯聖馬可大殿就派了一名修女負責監督遊客的服裝儀容,若有不整,有權禁止遊客入內。只是,她幹這差事的壓力太大,最後精神崩潰。至於西班牙的伊維薩(Ibiza),則成為著名的同性戀旅遊勝地——西班牙在佛朗哥時代之後一路飛躍趕進度,能走多遠由此可見端倪。

眼見旅遊風氣旺盛,趁機大撈旅遊財並且成果豐碩的另一國家,就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以規劃良好的廉價住宿度假酒店為基礎,堅定打造出他們的旅遊名聲,特別博得德國人青睞。南斯拉夫的一大特色旅遊是天體營。狄托政權提倡天體營是相當聰明的一招,懂得天體營對於德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天體文化」(Frei-Körper-Kulture)的忠貞信徒一定格外有吸引力,這些人講究的是通體曬黑,無一寸放過。

不過,搭飛機便宜、喝酒便宜,也會毀掉觀光業的。克里特島上的馬利亞(Mallia)和希屬塞浦路斯的阿依納帕(Ayia Napa),就因此落得聲名狼籍。搞臭他們名聲的,以英國來的年輕人責任最大。他們遠道而來,對當地的文化才沒有興趣,要的只是「有機會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玩得最瘋,家鄉找不到的」。而他們玩的,主要就是性和酒這兩件事。二〇〇三年,英國的新聞媒體就明指「18-30俱樂部」的導遊大力向年輕人推銷這兩件事。所以,馬約卡島會想要朝高價位的市場發展也不教人意外,雖然朝高價位市場發展表示旅遊的人數會減少,但是,富有的旅客每人的平均花費也比較高。有些地方,例如阿普利亞和薩丁尼亞島部份地區,還特地打出「高級」旅遊作號召,精品旅舍也開始從大型酒店搶走客源。

原先生產力不佳的貧困地區因旅遊業而漸趨富庶,但是自然環境付出的代價也很高。水資源吃緊,空調系統增加碳排放量,飛機的問題,再者,旅館集團對附近海域的污染就更別提了,在在對地中海的生態環境有害而無利。地方上的傳統也備受打擊,慶典淪為商業儀式,威尼斯的古老嘉年華會(carnival)原本沈寂良久,這時也翻了出來重新包裝,作為威尼斯年度的盛事大肆宣傳——而且還塞在威尼斯的年度旅遊淡季,會挑中以前幾乎看不到觀光客的時節來辦嘉年華會。英國小說家路易・德・貝尼耶(Louis de Bernières)寫的暢銷小說《柯瑞里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一九九四年出版後,利用「媒體隨選服務」(Media on Demand;MOD)大力促銷而引發的衝擊,在凱法隆尼亞便明白可見[故事背景設在凱法隆尼亞],二〇〇八年美國電影〈媽媽咪呀〉(Mamma Mia)大賣座,同樣對希臘群島產生影響。

夏季旅遊風潮興盛的利益,長久以來一直由地中海獨佔,外加葡萄牙和加納利群島也分一杯羹吧。這情形一直到了一九九〇年代,才有遠赴古巴、佛羅里達或是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度假的長途旅遊,開始和大眾旅遊市場分庭抗禮。短程旅遊在一九九〇年代晚期也大幅擴張,冠上「城市自由行」(city break)的名號,航空公司為此大打價格戰,刺激廉價航空問世,而且是由英國和愛爾蘭的企業家一馬當先,搶得先機。愛爾蘭的「瑞安航空」(Ryanair)在英國、比利時、德國和義大利都建立起了樞紐機場,壯大為歐洲最大的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