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自然哲學」研究掀起巨大革命,權威終於成為可以公開批評的對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啟蒙時刻。如同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著名的詩所述:自然與自然定律隱藏在黑夜中;上帝說,讓牛頓來。於是,一切頓時光明。
文:布萊恩・麥奇(Bryan Magee)
牛頓,至高無上的科學家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 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如果我可以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
——牛頓(Isaac Newton)
接下來要介紹的牛頓(Isaac Newton,西元1642∼1727年),或許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厲害的科學家,最偉大的天才。他才剛嶄露頭角,大約23∼24歲,就正確分析出光的構成要素,發明了微積分,而且不只是清楚地陳述了地心引力的概念,更導出了地心引力的法則;這些全都是在他工作第一年內完成的。

他重新修訂和校正了克卜勒和伽利略的觀念,舉例來說,他調整了克卜勒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的公式,成為後來眾所周知的牛頓運動定律,並且慢慢建構起一個數學化的物理系統,讓他可以將行星系統描繪成一個完整且精確的圖像。這些成果都刊登在1687年,他出版的《原理》(Principia,這是縮寫,原本的拉丁文書名更長)一書中,這本書讓他聲名遠播。
牛頓在知識上的成就令人歡欣鼓舞,不過54年前(西元1633年),羅馬教宗還因為伽利略主張地球自轉而公開譴責他,而如今牛頓做出了整個行星體系的精確運作模型。
這種研究命名為「自然哲學」,因為它的目的是理解大自然的運作。哲學和科學的差異在這時尚未區分,那是下一個世紀的事情了。與此同時,自然哲學引發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革命,徹底改變了大眾思考方式。畢達哥拉斯曾發表整個物質世界都能用數學來解釋的洞見,而兩千年後,他終於獲得平反及證據。

如今已經確立物理宇宙的運作確實遵循某種定律,而人類已能辨識這些定律,也能以數學方程式來表達。由於這些方程式的恆常性,首次賦予了人類進行科學預測的能力。不論任何物理系統,只要能得知其現狀的完整描述,我們就可以藉由牛頓定律的幫助,精確地預測未來這個系統的狀態將是如何。這使得許多了解新科學的人產生前所未有的支配感,彷彿以他們的理解就能馴服宇宙。
後來牛頓的力學被運用在機器發展上,間接促使了工業革命,導致這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在隨後的數個世代裡更為膨脹。人類似乎成了自然界的主宰,不只是理論的詮釋上,也體現在實際宰制和開發上。
此外,地球不僅不是宇宙的中心,還只是一個小恆星系統裡的一個小小的行星,讓人類愈來愈難相信整個宇宙存在的目的和我們有關。甚至有愈來愈多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認為人類自身,才是這個已知世界的主宰;這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成為西方文明的主流思想。

新的世界觀——翻轉傳統與權威
上述種種發現徹底改變了傳統思考結構以及權威的角色。人們愈來愈相信,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傳統是一個累贅,而權威沒有置喙的餘地。
任何以「X為真」這種形式的陳述,不再有人問:「哪一個權威說的?」而是問:「你的證據是什麼?你的證明在哪裡?」權威終於也成為可以公開批評和質疑的對象,就如同其他事情一樣。
當然,這些偉大的知識改革要臻至成熟還需要時間,但是它們卻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為中世紀畫下尾聲。
天主教會失去了對歐洲知識分子及文化生活的控制,尤其是那些信奉新教的國家,或許在仍然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多撐了一段時間,但到最後,教會還是幾乎完全失去了控制權。

在科學的層面上,這個被拋棄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亞里斯多德主義。前文提過,在中古時代的最後幾個世紀中,思想家們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來,並在托馬斯時達到高峰,他們努力要將亞里斯多德的作品整合進天主教會的世界觀中。在某個程度上他們是成功的,然而一個無可避免的後果是,歷經了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等幾個時期後,歐洲知識界和文化生活的領導人物紛紛拋棄或不再理會基督宗教的宰制,這不僅意味著反對教會和《聖經》的權威,也反駁了亞里斯多德的權威。所以這個新的科學世界觀必然得努力幾個世代來站穩腳步,以對抗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
Where the statue stood Of Newton, with his prism and silent face,The marble index of a mind for ever Voyaging through strange seas of Thought, alone.
那裡矗立著牛頓的塑像,帶著方正而沉靜的臉孔,這個堅實的靈魂,永遠孤獨地航行在陌生的思想之海。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牛頓重要作品
在他的《原理》中,牛頓以數學方程式說明了萬有引力理論和三個運動定律。在《光學》中則證明了白色的光,是由可見光譜上的所有顏色(從紅色到紫色)組成。

法國的景觀建築師安德烈.勒諾特讓古典園藝風格臻至完美。他設計的凡爾賽和子爵城堡的花園是當時最完美的象徵。他利用寬廣的平臺,還有從房子主要入口延伸而出的主要軸線,來達到幾何學式的平衡,包括扶手欄杆、噴水池和塑像的擺設,都是相互對稱。

“God said, Let Newton be!”
「上帝說,讓牛頓來。」
How Could Belief in God be Reconciled with th e Revelations of Science?
要如何才能夠調和上帝的信仰以及科學的發現呢?
一般認為艾薩克.牛頓是唯一除了愛因斯坦之外,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是第一個對於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還有行星系統(地球只是這系統的一部分)的運作提供大量精確說明的人。
人類居住在地球表面上已經幾十萬年,卻無法了解我們在太空中的家本質為何,而牛頓將其揭露出來。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啟蒙時刻。如同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著名的詩所述:自然與自然定律隱藏在黑夜中;上帝說,讓牛頓來。
於是,一切頓時光明。
但是牛頓揭露出來的,不只是萬事萬物的整個體系。他的定律也能應用在所有地球表面上物體的運動。它將靜力學和動力學帶向顛峰,並加以應用在科技上,促使工業革命發生,也因此改變了地球的面貌—更不用說,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本質。
牛頓的作品對於哲學影響甚鉅。此後,每一位哲學家都必須遵循新科學,任何對實在界的描述都必須以合理的方式,與科學所揭露的實在界整合。不只如此,任何知識的本質、求得的方式,以及理論基礎,都必須符合科學,才能獲得信賴。

所有科學涉及的範圍,教會和國家的古老權威幾乎就不復存在。「真理是什麼」已經不再仰賴於這些權威說了什麼,如今,真理是以獨立於權威之外、獨自運作的方法所建立。過去的權威已無法再左右社會大眾的智性發展。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