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跟蹤騷擾事件:停止譴責受害者,想一想法律能做什麼?

世新跟蹤騷擾事件:停止譴責受害者,想一想法律能做什麼?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前發生於世新大學的暴力事件,明顯屬於「跟蹤騷擾」(stalking)。對此,邀請大家「停止譴責受害者」、「想一想:法律能做什麼?」,以及「再想一想:法律之外,能做什麼?」。

日前發生於世新大學的暴力事件,明顯屬於「跟蹤騷擾」(stalking)。對此,邀請大家:

一、停止譴責受害者

在許多人為受害者打抱不平的同時,仍能看到部分言論,認為受害者自己也有問題:她的回應太過尖銳了!才會激怒對方!她應該懂得保護自己!

我們明白有些人動機良善,只是想「提醒風險」,而不是「譴責受害者」。不過,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受害者好,建議在提醒之前,可以多想一下:目前是提醒風險的正確時機嗎?你所說的風險,受害者難道完全沒有想過嗎?現在說出這些話,到底是幫助受害者,還是造成更多傷害?

想想看:作為一名勞工,你超時工作,薪資追不上物價,雖然感到憤懣不平,但因為知道整體環境偏袒資方,爭取合理待遇可能只會讓自己丟了飯碗,最終只好學會察言觀色,忍氣吞聲地保護自己——這就是結構暴力。透過不平等的遊戲規則,各種不同的結構暴力,傷害著不同的弱勢群體。

對於結構暴力下的弱勢群體而言,行為風險也好、自我保護也罷,真的不缺提醒了。因為對他們來說,自我保護是從險惡環境中倖存下來的必要技能,是從小到大血淚體會的生存指南。面對沛然莫敵的結構暴力,弱勢群體怎麼可能不知道什麼是自我保護?

更何況,自我保護並非義務,而是對於結構暴力的無奈回應。暴力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傷口還在流血,此時急著將焦點放在檢討受害者不懂得自我保護,只會讓受害者感到「社會傷害我,我卻得為自己的受傷負責」,最終對其造成更多傷害而已。

二、想一想:法律能做什麼?

目前除了《社會秩序維護法》的微薄罰鍰外,台灣法律幾乎無法有效防制跟蹤騷擾。儘管《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法後,保護令的作用範圍已經延伸,讓前男友或前女友跟蹤你時,你也可以申請保護令;但遇到像本次這種雙方根本沒有交往的騷擾情形時,保護令仍然一籌莫展。

為了因應這種困境,民間團體在2016年提出了《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可惜民間版草案雖已送入立院,迄今卻尚未排入議程。

現有的《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或許未臻完善——例如在加害人輔導處遇的部分,並不像《家庭暴力防治法》有所規範,這可能導致罰了錢、關了牢,結果騷擾者依然故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到底哪裡不對——但無論如何,總是對法律現有空缺的修正。邀請各位繼續關注,集思廣益,一同面對跟蹤騷擾的議題:

三、再想一想:法律之外,能做什麼?

社政、法律、醫療、輔導、教育、家庭乃至人際網絡,暴力防治需要多方合作,不可能只靠單點進行。

(一)成為別人的「重要他人」:在某些事件中,當事人已經求助,雙方也接受了輔導介入,但憾事仍然發生。這是因為,正式系統資源有限,無法全天看顧;此時,便需要「重要他人」,無論是陪伴、勸戒、鼓勵、察覺異樣或及時制止,才可能補齊支持網絡的空白。

延伸閱讀 ►戀愛救火隊/現代婦女基金會

(二)治標之外,也要治本:實務工作者不斷指出,補殘式的社福網絡,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如果想要根本解決問題,除了緊急協助外,終究也需要從社會改革著手。其中一種改革方式,就是透過教育。

延伸閱讀 ►〈社會不停複誦的戀愛腳本如果錯了,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看到一些對於「情感教育」呼籲的批判,理由各異,對此想澄清:

1. 「治本」不是合理化暴力的藉口

有些人以缺乏教育為由,試圖淡化加害者造成的傷害。這樣的避責言論,或許挑起了情緒,促使另一方對情感教育出現微詞,或者認為呼籲情感教育的人只會打高空說教育不足,卻對受害者當下的困境沒有任何幫助。

這些批判是有道理的。必須知道,「治本」與「治標」本是互補,而非互斥的零和競逐;提出教育的不足,目的是預防暴力發生,絕不是用來合理化暴力。

2. 「怎麼做」很重要,不是「有做就好」

對情感教育的不信任,其實可以理解。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太容易出現教條式的考試教法,而流於形式(目前也真的有所謂的情感教育課程,只會要學生死背「分手有哪幾種」、「愛情有哪幾種」);另一方面,真愛立約式的情感教育也不時徘徊,企圖復辟。

然而,或許我們可以不必急著否認情感教育的存在意義,而是先檢視它的內容和形式,是否能達到預防暴力的效果。

3. 「情感教育」是解答之一,不是唯一

什麼樣的情感教育內容才能預防暴力?有些人認為,情感教育由於未能挑戰貶抑女性的歧視根源,或者延續了愛情神話和對單身者的不友善,或者沒有直指陽剛特質的影響,因此不能解決問題。

這些都是很好的提醒。只不過,情感教育和這些議題其實亦不互斥。事實上,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綱規劃中,皆有考量到這些議題。

以十二年國教的主題規劃來看:尊重性別多樣性、消除性別刻板印象、身體自主權、性暴力防治、媒體的性別識讀、性別權益與公共參與、性別權力關係與互動、性別與多元文化……其中「性別權力關係與互動」的一部分便指向了情感教育,「尊重性別多樣性」和「性暴力防治」則指向了崇陽貶陰的性別刻板印象和性暴力。

以國中小九年一貫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綱來看,三大主題軸中的「性別的人我關係」底下,擁有數個子題,其中「性別角色」討論了性別刻板印象,「性與權力」討論了身體界限和性暴力防治,「性別與情感」則討論了情緒管理、情感表達溝通和情感關係處理。

總而言之,對情感教育的謹慎和建設性批判,都是好事;只是回到實務面,目前的性別平等教育規劃,其實是有考量到這些擔憂的。如果你對情感教育仍有疑慮,那麼我們邀請你持續關注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讓性別平等教育能夠落實,確保最終能推動實際有效的情感教育: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草案網路論壇

本文經男性解放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