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上在歐洲的藝術設計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從非西方視角所推測的未來,想像未來大多是西方白人非工人階級的思考習慣。因此摩列辛.阿拉雅里的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大量曝光,對於來自亞洲的我而言,的確是件有趣的事。
今年荷蘭設計週(Dutch Design Week)一如往常地在10月於恩荷芬(Eindhoven)盛大展開,其中MU藝術空間推出的展覽,年年都被當地媒體列為必看展覽之一。今年MU的展覽的主題是「Materialising the Internet」,藝術家與設計師們,用各類創作手法詮釋當代不可或缺的數位科技-網路。作品中他們把抽象的科技轉化為可以被實際感受的物件、靜態圖像以及動態影像等等不同形式。在這一期的專欄,我想要跟各位介紹的是《The 3D Additivist Cookbook》(2015)這件作品。
《The 3D Additivist Cookbook》這本書是伊朗藝術家摩列辛.阿拉雅里(Morehshin Allahyari)和英國藝術家丹尼爾.洛克(Daniel Rourke)在柏林駐村時的計畫,他們在網路上發起徵件活動,收集了全世界各地超過一百件跟3D列印有關的計畫,這些計畫來自藝術、設計甚至科學、科技等等不同領域,有些具備對當代社會的批判,或是對於未來的想像,大抵不同於傳統科技新創產業中,單純考量商業利益的3D列印計畫。
這本書記載了每個計畫的內容,同時也附上一百多個計畫中的3D列印檔案,整本書的檔案被放在網路上,人人都可下載。在開源(open source)的概念下,所有藝術設計的內容,都允許分享下載甚至加以詮釋。至此這些計畫不再專屬於藝術家的、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更像一巨型的知識載體,匯聚眾人智慧並提供平台讓大眾參與創作,並運用於生活之中。

事實上《The 3D Additivist Cookbook》早在2017年初就在德國柏林的新媒體藝術節(transmediale)中曝光過,而後也在世界各地展出。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計畫,就是發起人之一的摩列辛.阿拉雅里被收錄的作品《Material Speculation: ISIS》(2015-2016)。她利用3D列印技術重塑被ISIS破壞的中東地區傳統雕像,並把數位重建的3D模型檔案用隨身碟放至於3D列印模型中。在此計畫中,數位科技成為探索藝術家自身文化的工具,它也提供中東地區當地歷史文物的新型態保存方式。
事實上在歐洲的藝術設計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從非西方視角所推測的未來,想像未來大多是西方白人非工人階級的思考習慣,其中原因延續自過往的帝國殖民歷史。因此摩列辛.阿拉雅里的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大量曝光,對於來自亞洲的我而言,的確是件有趣的事。
她最近正在進行的新作品《SHE WHO SEES THE UNKNOWN》(2017-2018)也十分有趣,她先收集許多中東的古代女性精靈(djinn)與女神(goddess)的圖像資料,然後利用3D掃描以及3D列印技術重新詮釋這些女精靈與女神的形象,透過文件展示古代文獻資料,並重塑古代中東女神與女精靈的女性力量。摩列辛利用前端科技處理西方難以理解的傳統東方文化,她重新詮釋了中東女神的抽象形象,並將其精神重新物質化(materialzing)、視覺化(visualizing)。
然而對於沒有東方傳統文化背景知識的歐洲觀眾而言,這樣的作品究竟能傳遞多少藝術家想要傳遞的訊息呢?我一開始對此是保持懷疑的。這樣帶有東方異文化色彩的作品在西方世界展出,時常只是滿足了西方人一窺東方異文化的慾望,非西方藝術家反而成為了白人作為主體下那個被忽略的他者。正當我苦惱、思索這個問題時,一位正在荷蘭念藝術史的朋友對我的這個困擾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回應,他說:「或許我們非西方世界的人,就是要努力在西方世界多做一點亞洲主題等等他們不了解的東西,我們要多努力教他們更多他們不懂的知識跟觀點,否則他們總是會在無意識地情況下不小心一直欺負我們。我們這樣做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這位朋友當下的確是以一種開玩笑的語氣在陳述這件事情,但是我仔細想想他說的也不無道理,許多歐洲朋友的確對於非西方世界的歷史、文化等等資訊一無所知,相較之下我們在國民教育的階段,多少都受過西方歷史文化以及西方科學的訓練,或許作為在歐洲生活的亞洲藝術家,我的確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怎麼透過創作的實踐去傳遞我們的文化知識,去彌補他們對於其他文化的知識匱乏。
在這一連串的思考之下,我想起了我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個來自設計領域的演講內容。在美國任教的巴基斯坦裔設計師安薩里(Ahmed Ansari),在2015年參加了MIT Media Lab舉辦的一場針對批判式設計(Critical Design)的辯論,他在他的演講時這麼說:「那些批判式設計師遺漏的群眾呢?批判式設計中的有色人種、酷兒、女權主義者,還有勞工階級族群究竟死去哪兒了?」
他認為現今批判式設計中大量的未來預測(future speculation)都是以白人中產異性戀男性為中心的,對於來自非西方世界的設計師,解決眼前遇到的困難比預測未來更重要;對科技怎麼影響未來往往是中產階級白人設計師的興趣。對於他的論點我一部分同意,但另一部分我抱持懷疑。現在設計領域的話語權確實被白人中產階級把持,被媒體曝光以及會被設計史所討論的批判式設計、思辨設計(Speculative Design)往往都是以白人為中心的作品。這些類型的作品往往是從中產階級白人的視角去預想未來,在那樣的未來之中,少數族群永遠是缺席的。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