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恐懼樂園:槍枝、殺戮、美利堅合眾國

恐懼樂園:槍枝、殺戮、美利堅合眾國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槍聲尚未在街頭響起,恐懼已流竄四方,恐懼比音速更快。

每年四月天,喬治亞理工學院會選擇一日傍晚,封住校園商店所在的第五街以及橫跨洲際公路的陸橋,在橋上架起高高的海盜船與掛滿七彩燈泡的遊樂設施;第五街上設滿了攤販,整條街上食物香氣與歡愉氣氛瀰漫在校園一角。學生們手腕上掛著豔色手環,隨著夜色填滿街道,兩側路旁一排磚紅的建築,讓人彷彿置身夢幻般的主題樂園。

我和一群同樣來自台灣的同學們,抓著可樂、熱狗,在熙攘的人流之中聊天、尋找下一攤的食物。忽然間,人群像是非洲草原上逃竄的羚羊群,像我們狂奔而來,我們一行人一臉搞不清楚狀況,佇立在人流之中。奔跑的人群之中,一位認識的台灣同學,邊跑邊回頭對我們吼著:

有槍!

我這才意識過來,一轉身推著身旁一個同伴背包大喊:「這不對,快跑!」

我們跟著驚慌的人群奔跑,不時回頭查看身後的狀況,後頭有更多驚慌的臉孔向我們湧來。我一邊奔跑,一邊想著,在維吉尼亞理工之後,終於輪到我們成為下一個校園殺戮場了嗎?腦中不時閃過一些不祥的預感,如果身旁的同伴跌倒了,我該怎麼將他抓起繼續逃命。延著第五街,羚羊群跑過了海盜船邊,海盜船升起又落下,裡頭坐滿一張張凝結的臉,他們看著下方人群竄逃,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槍聲尚未在街頭響起,恐懼已流竄四方,恐懼比音速更快。

跑過州際公路的另一頭,我們跟著人群緩下腳步、回頭張望,此時傳來校園女警宏亮的聲音,跟大家宣布,剛剛的槍擊威脅是誤報,現在已經安全了,大家可以再回到攤位林立的街上。在幾分鐘之內,一切迅速回復原狀,人群回到街頭,歡愉的氣氛也重新蔓延,海盜船依然上下擺盪,一旁的旋轉木馬閃爍著七彩燈光,這街頭還是一座樂園,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校園內,恐懼已消逝,沒有槍聲、也沒有殺戮。

這事件之後半年,某天深夜,全校學生都收到了校警發出的簡訊,校內上萬隻手機同時響起,聲音與訊息同樣驚慌:

校園緊急狀況發生,立即就近尋找安全處躲藏!

緊急訊息的起源不是槍響,卻結束於槍聲。一名長髮的男學生,手持著一把短刀,在大學生宿舍區的庭園漫步,校警獲報後出動,五、六個人手一槍圍著他,經過幾分鐘的對峙,一聲槍響打破了僵持,男學生主軀幹中彈倒地哀嚎,校警局也發出了簡訊宣告狀況解除。當晚,男學生不治身亡。

這名男學生是校園LGBT社團領袖,雖然持刀與警察對峙,但在未進行攻擊的狀況之下受到槍擊而死。這起事件引起了校園內的哀傷與憤怒,隔天校內舉行的紀念燭光晚會,晚會到了深夜,演變成了攻擊校警的小型暴動,全校學生的手機再次收到學校發出的警急狀況簡訊。

人們的意見和觀點紛雜,並非每個學生對校警的行為都感到憤怒,在網路論壇、在社群網站、甚至是學校的水泥地板上,都可以看到寫滿支持校警的言論,並且不忘在句子的最後面畫上一顆愛心或是寫下「Love and Peace」,其中不少人這樣寫著:「因為校警的保護,我們才能夠過著安全的生活。」

AP_17262117113288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2017年9月16日,喬治亞理工大學學生Scout Schultz遭校警射殺身亡。18日,校內學生舉辦守夜追思會,這場追思會在深夜演變成抗議行動,激動的學生們焚燒校警警車,數名學生遭到逮捕。

合理的恐懼

我低頭看著腳邊粉紅色粉筆寫下的文字,想著一名學生在校園內遭槍殺的事實。因為那個四月傍晚的恐慌悸動仍然在體內蠢蠢欲動,這是對猝不及防、毫無來由的惡意與暴力的恐懼,任它是槍枝還是刀械;因此對校警腰上的「看得到來由」得致命武器鬆了一口氣,這句話也因此不讓人感覺不合理。

這樣的恐懼是從更久遠之前、更大群體的恐懼中引發的。1999年4月20日,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的科倫拜高中兩名學生持長短槍枝以及爆裂物襲擊自己的學校,造成包含槍手在內1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美國的大規模無差別槍擊事件,最早發生在50多年前,但在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之後,仿佛開啟了地獄之門,大規模槍擊事件一件又一件地發生,一次比一次血腥,場景也從校園擴及到軍事基地、教堂、大賣場停車場、和平示威隊伍、少數族裔社區、LGBT夜店以及鄉村音樂演唱會,任何族群、任何身份、任何性別年齡都成為受害者。這個國家在不到20年的時間,一次次惶恐、震驚、憤怒而後哀傷,幾個禮拜之後卻又船過無痕,沒有任何改變。

一位帶職就學的本地同學跟我說過,槍枝不是問題,問題是這個國家竟然可以容忍人民在經濟上極端貧窮、精神上極端無助,若他是對的,這些年沒有美國人會認為社會安全網變得更穩固、財富分配更公平一點,然而對財富分配更無感、社會安全網更疏漏的台灣,甚少發生大規模死傷的隨機攻擊事件。也有不少意見認為問題不在槍枝,而是美國社會中霸凌橫行、崇尚暴力,我們持續聽到的校園排擠、侵犯的故事或許得以佐證,暴力也的確是電影與戲劇中時常作為賣點的題材。

當然,保守派團體那種什麼東西都歸咎于電影、戲劇與電玩的暴力內容論調,怎麼想都是沒有價值的無稽之談,照這種接觸暴力內容就會變得暴力,進而施暴的邏輯,這樣一來歷史教科書、文學作品、聖經、電視新聞頻道恐怕都必須被禁,過半的國家博物館也得立即拆除。

社會安全網、財富分配、暴力、罷凌,這些都是問題。那麼如果槍枝也是問題的話,今日的美國,人們太容易取得這種動動手指就能奪取性命的器具,在德州槍枝還是可以帶入校園;在拉斯維加斯慘案後,槍手一介平民竟攜帶了超過20把長短槍枝,家中還有另外19把,美國的槍枝管制改變甚微。即便經過這麼多次校園槍擊案後,社會上仍然充斥著「因為現場不是人手一槍,所以殺手們才能恣意犯案」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