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美族文化做外交:阿米斯音樂節邁入第四年,不想成為舒米恩的音樂節

用阿美族文化做外交:阿米斯音樂節邁入第四年,不想成為舒米恩的音樂節
Photo Credit: 米大創意有限公司;攝影:漠視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都蘭以外的交流部落共15個,橫跨6個族群——阿美、布農、鄒、卑南、排灣與魯凱。「每個部落不見得會有年齡階層或特定部落組織,傳達的時候就要想好他(該部落聯繫窗口)在部落的角色。」團隊說若從工作的角度來看待與部落的溝通,一定會覺得相處很累、很花時間,但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這就是在部落的生活。

文:VANESSA LAI

坐在我旁邊的小章(化名),是一位來自台北的圖書館員,身上背著「都蘭國小」的小書包,她到處打聽哪裡可以買這種小書包,後來得知原來音樂節內的攤位就有賣,她告訴我:「很不一樣的是,這裡很多攤位本身就是在地商家,表演者也是顧攤販的人,給人很隨性、自在的感覺。」

兩年前(2015),小章就因為《太陽的孩子》這部電影,知道阿米斯音樂節,一直想親自來感受阿米斯的魅力,但因為工作忙碌排不出時間,直到第4屆終於有機會拜訪。她向《Mata Taiwan》提起一個有趣的場景,開幕式歡迎各個團體依序入場,正當大家以為集合完成,要進到下一個流程時,主持人蔡政良突然發現還有一個部落不小心被漏掉,直接跟大家公開出包的狀況:「啊!剛剛少念到,我們還有最後一個部落還沒進場⋯⋯」讓現場眾人一片笑聲。

「不好意思,我們今天的砲有點感冒,發不出去啦!」宣告活動開始的竹砲沒發成,冒出一堆白煙,蔡政良再次幫出包解圍。在唱阿米斯國歌時,風太大導致阿米斯國旗幾度拉不上去,也是靠著場中央的族人接力繼續唱,讓升旗儀式終於完成。

開幕式在都蘭國中的大操場舉行,圍觀的參與者經族人引導後退至跑道上,但隨著入場過程進行中,不巧碰上天空開始飄雨,雨愈下愈大,讓參與者的傘紛紛撐起,原先以為可能因此帶來的不耐感,奇妙的是並沒有發生。因為儀式流程保留的彈性,讓參與者與表演者的距離更親近

意外的出包,就像那隻不受下雨影響,總是興奮奔跑闖入操場內的小狗一樣,戳破了遊客對於地方應該如何符合傳統的幻想泡泡,把參與者直接拉進音樂節的盛情邀約之中,一方面模糊了主客之間的界線,另一方面也呈現日常生活裡的真實面貌。

靈感自太平洋藝術節,音樂節從室內延伸至室外

阿米斯音樂節幕後執行的米大團隊,目前有六位正職,成員之一Nunung Puhay(太魯閣族)接受《Mata Taiwan》專訪,他解釋,利用大操場作為表演舞台的靈感,是源自去年觀摩太平洋藝術節的作法。太平洋藝術節在關島舉辦,每4年一次,因而被稱為「太平洋島國的奧運」,他們有一個很大的主舞台和其他小舞台搭配,太平洋群島國家會輪流上去主舞台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很太平洋、超 free,表演可以是傳統舞蹈或音樂,但只要是能代表你們部落族群的表演,無論傳統歌舞或現代創作都可以。」而這樣的舞台不受限制式規格,操場在沒人表演的時候,就會成為大家野餐、休息的地方。

今(2017)年音樂節主要分成三類探索空間——小巨蛋、電影院和大操場,入口左手邊的體育館是「都蘭小巨蛋」,也就是室內的音樂表演場地 ; 在穿過驗票口後可以看到大操場上的部落市集,匯聚部落美食和文創商品 ; 美食區後方兩排搭給部落族人休息區的帳篷,再走進去往教室方向就是「都蘭電影院」的放映空間,而面向升旗台的大操場空間就是今年音樂節的主舞台。

就節目策劃來講,今年還滿成功的是場外有分流,往年音樂節到了晚上,人群都擠在體育館,今年部落電影院的嘗試,本來以為可能不夠吸引人,沒想到來了很多人。」

38001710585_c23bd873d4_z
Photo Credit: 米大創意有限公司;攝影:漠視文化
以大操場為表演舞台,是參考自太平洋藝術節的作法。

青年辦的音樂節獲長輩認同,讓大溪地印象深刻

他們盡量平衡戶外與體育館內的表演安排,讓兩邊的觀眾都能看到獨特的表演節目,因此一些受邀的國際團隊若同時在兩個場地有演出,在體育館內可能就有特別客串的部落合作表演。「但這是無心插柳,」Nunung說,其實也是因為資源有限,能夠邀請的國際團隊不多。像是今年邀請來自法屬玻里尼西雅大溪地的「Tamariki Poerani舞團」,他們想到「Te Natira’a 南島大溪地藝術工作室」的創辦人Kumu Walis就是前者舞團團長Makau老師與Kohai老師的學生,自2014年開始加入Tamariki Poerani受訓與參加比賽,是很適合一起合作演出的人選。

除了大溪地島的知名舞團,今年還邀請到來自澳洲的原民樂團B2M(Bathurst to Melville),以及菲律賓的DKK(Dap-ayan ti Kultura iti Kordilyera「科地埃拉文化行動聯盟」),是今年4月他們前往菲律賓北部呂宋島的山區,參加科地耶拉日(Cordillera Day)認識到的原住民族團體。阿米斯音樂節對文化多樣性的堅持,透過跨域的表演串連,把南島語族文化的帶進臺灣,甚至還有來自日本沖繩、摩洛哥等地的表演團體。

Nunung負責與這些國際團隊聯繫,他坦言,不同地方對於文化交流的理解不同,「像菲律賓的DKK來到這裡才發現有這麼多觀眾,這讓以往都是面對小群人的他們變得很緊張,我們就安撫他們說照你們習慣的方式做就可以了。」而且也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習慣用E-mail溝通工作事宜,「因為幾乎只能見一次面,我們會給他們看以往的文字、影像紀錄,讓他們對音樂節有一個想像的輪廓,當然效果還是很有限。」

來自沖繩的Kachimba Mundo因為認識Suming(舒米恩),為了觀摩阿米斯音樂節,這次是自費來演出,明年阿米斯音樂節團隊也將自費過去交流 ; 澳洲的B2M 則是好奇與花蓮富里國小學生的同台演出,台下觀眾的反應會是如何 ; 菲律賓的DKK這次難得在音樂節的工作坊分享,能夠留下紀錄作為後續行動的基礎。同時大溪地舞團老師看到這個由年輕人主辦的音樂會有很多老人家支持,也深受感動,給她很多靈感想帶回去大溪地實踐。

規模有別以往,工作團隊去年就開始拜訪交流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