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自然哲學」之巨大革命:權威終可被公開批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啟蒙時刻。如同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著名的詩所述:自然與自然定律隱藏在黑夜中;上帝說,讓牛頓來。於是,一切頓時光明。
文:布萊恩・麥奇(Bryan Magee)
牛頓,至高無上的科學家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 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如果我可以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
——牛頓(Isaac Newton)
接下來要介紹的牛頓(Isaac Newton,西元1642∼1727年),或許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厲害的科學家,最偉大的天才。他才剛嶄露頭角,大約23∼24歲,就正確分析出光的構成要素,發明了微積分,而且不只是清楚地陳述了地心引力的概念,更導出了地心引力的法則;這些全都是在他工作第一年內完成的。

他重新修訂和校正了克卜勒和伽利略的觀念,舉例來說,他調整了克卜勒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的公式,成為後來眾所周知的牛頓運動定律,並且慢慢建構起一個數學化的物理系統,讓他可以將行星系統描繪成一個完整且精確的圖像。這些成果都刊登在1687年,他出版的《原理》(Principia,這是縮寫,原本的拉丁文書名更長)一書中,這本書讓他聲名遠播。
牛頓在知識上的成就令人歡欣鼓舞,不過54年前(西元1633年),羅馬教宗還因為伽利略主張地球自轉而公開譴責他,而如今牛頓做出了整個行星體系的精確運作模型。
這種研究命名為「自然哲學」,因為它的目的是理解大自然的運作。哲學和科學的差異在這時尚未區分,那是下一個世紀的事情了。與此同時,自然哲學引發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革命,徹底改變了大眾思考方式。畢達哥拉斯曾發表整個物質世界都能用數學來解釋的洞見,而兩千年後,他終於獲得平反及證據。

如今已經確立物理宇宙的運作確實遵循某種定律,而人類已能辨識這些定律,也能以數學方程式來表達。由於這些方程式的恆常性,首次賦予了人類進行科學預測的能力。不論任何物理系統,只要能得知其現狀的完整描述,我們就可以藉由牛頓定律的幫助,精確地預測未來這個系統的狀態將是如何。這使得許多了解新科學的人產生前所未有的支配感,彷彿以他們的理解就能馴服宇宙。
後來牛頓的力學被運用在機器發展上,間接促使了工業革命,導致這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在隨後的數個世代裡更為膨脹。人類似乎成了自然界的主宰,不只是理論的詮釋上,也體現在實際宰制和開發上。
此外,地球不僅不是宇宙的中心,還只是一個小恆星系統裡的一個小小的行星,讓人類愈來愈難相信整個宇宙存在的目的和我們有關。甚至有愈來愈多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認為人類自身,才是這個已知世界的主宰;這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成為西方文明的主流思想。

新的世界觀——翻轉傳統與權威
上述種種發現徹底改變了傳統思考結構以及權威的角色。人們愈來愈相信,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傳統是一個累贅,而權威沒有置喙的餘地。
任何以「X為真」這種形式的陳述,不再有人問:「哪一個權威說的?」而是問:「你的證據是什麼?你的證明在哪裡?」權威終於也成為可以公開批評和質疑的對象,就如同其他事情一樣。
當然,這些偉大的知識改革要臻至成熟還需要時間,但是它們卻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為中世紀畫下尾聲。
天主教會失去了對歐洲知識分子及文化生活的控制,尤其是那些信奉新教的國家,或許在仍然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多撐了一段時間,但到最後,教會還是幾乎完全失去了控制權。

在科學的層面上,這個被拋棄的世界觀基本上屬於亞里斯多德主義。前文提過,在中古時代的最後幾個世紀中,思想家們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來,並在托馬斯時達到高峰,他們努力要將亞里斯多德的作品整合進天主教會的世界觀中。在某個程度上他們是成功的,然而一個無可避免的後果是,歷經了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等幾個時期後,歐洲知識界和文化生活的領導人物紛紛拋棄或不再理會基督宗教的宰制,這不僅意味著反對教會和《聖經》的權威,也反駁了亞里斯多德的權威。所以這個新的科學世界觀必然得努力幾個世代來站穩腳步,以對抗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
Where the statue stood Of Newton, with his prism and silent face,The marble index of a mind for ever Voyaging through strange seas of Thought, alone.
那裡矗立著牛頓的塑像,帶著方正而沉靜的臉孔,這個堅實的靈魂,永遠孤獨地航行在陌生的思想之海。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牛頓重要作品
在他的《原理》中,牛頓以數學方程式說明了萬有引力理論和三個運動定律。在《光學》中則證明了白色的光,是由可見光譜上的所有顏色(從紅色到紫色)組成。

法國的景觀建築師安德烈.勒諾特讓古典園藝風格臻至完美。他設計的凡爾賽和子爵城堡的花園是當時最完美的象徵。他利用寬廣的平臺,還有從房子主要入口延伸而出的主要軸線,來達到幾何學式的平衡,包括扶手欄杆、噴水池和塑像的擺設,都是相互對稱。

“God said, Let Newton be!”
「上帝說,讓牛頓來。」
How Could Belief in God be Reconciled with th e Revelations of Science?
要如何才能夠調和上帝的信仰以及科學的發現呢?
一般認為艾薩克.牛頓是唯一除了愛因斯坦之外,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是第一個對於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還有行星系統(地球只是這系統的一部分)的運作提供大量精確說明的人。
人類居住在地球表面上已經幾十萬年,卻無法了解我們在太空中的家本質為何,而牛頓將其揭露出來。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啟蒙時刻。如同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著名的詩所述:自然與自然定律隱藏在黑夜中;上帝說,讓牛頓來。
於是,一切頓時光明。
但是牛頓揭露出來的,不只是萬事萬物的整個體系。他的定律也能應用在所有地球表面上物體的運動。它將靜力學和動力學帶向顛峰,並加以應用在科技上,促使工業革命發生,也因此改變了地球的面貌—更不用說,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本質。
牛頓的作品對於哲學影響甚鉅。此後,每一位哲學家都必須遵循新科學,任何對實在界的描述都必須以合理的方式,與科學所揭露的實在界整合。不只如此,任何知識的本質、求得的方式,以及理論基礎,都必須符合科學,才能獲得信賴。

所有科學涉及的範圍,教會和國家的古老權威幾乎就不復存在。「真理是什麼」已經不再仰賴於這些權威說了什麼,如今,真理是以獨立於權威之外、獨自運作的方法所建立。過去的權威已無法再左右社會大眾的智性發展。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