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教科書探尋「語言人類學」的軌跡

從大學教科書探尋「語言人類學」的軌跡
Photo Credit: Maialisa@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語言人類學課堂會需要什麼樣的教科書?是老調重談的理論架構?是有趣的而能打動人心的案例?是能跨及世界各地的語言民族誌研究?是能引發熱烈討論的語言和文化的議題?等等。這大概是每位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或是坐在導論課程的學生們心中會浮現的可能問題。

文:劉子愷

在大學的校園中常會看到大一、大二學生抱著厚重的中文或英文教科書的身影,而厚重的教科書也往往成為畢業學生回憶大學上課經驗的一環,不過修完課之後,要如何處理一本本厚重的教科書常是惱人的問題。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人類學的導論課程中常會以一本通論性質的教科書做為介紹人類學的入門書。使用通論性質的教科書風氣,從理學院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微積分、心理學課程到社會科學院的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到醫學院、工學院的基礎入門課程,幾乎每門課都會使用至少一本(或一本以上)介紹性質的教科書。

「教科書」(textbook或coursebook)成為教育機構的專業知識的書寫文類之一,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歐洲教育制度的興起,當時為了因應教育機構的需求而發展出教科書的書寫模式,而目前在台灣乃至歐美各地的大學所盛行的通論性質的大學教科書則發跡於1960-70年代歐美大學的大學部教育體制的改革之時,需設計出專為剛入門的大學生而設計的基礎課程教科書,從此之後,也孕育了以大學教科書為主的全球出版市場,以及二手教科書的回收和銷售市場。買教科書常是剛入學學生的經濟負擔,一本精裝大學教科書往往定價在50美元以上,有些甚至超過100美元。亞馬遜公司於2007年推出Kindle電子書服務,以及2010年推出蘋果Ipad之後,以短期租用性質的電子版教科書也陸續在全球各地的大學校園中可見到。

大學教科書不同於高中、國中、國小的標準化教科書,如:教育部會針對普通高中的必修和選修的歷史課程訂出課程綱要,明訂學習目標和核心能力,在國內的不同出版社會根據教育部的課程綱要設計出不同版本的台灣史、中國史、外國史的教科書,提供給各校的各科課程委員會來選擇使用,這也形成了不同學校可能採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甚至同校不同年級選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的亂象。大學的導論課程教科書是由授課老師自行決定的,目前可適用於人類學大一導論課程的英文教科書就至少有7本以上,為了能納入受全球化影響而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現象,以及人類學研究新成果,並因應龐大的大學教科書的市場需求,出版社皆會請作者定期更新教科書內容。

fig_1_kottak_2017_anhtropology-285x365
Photo Credit: McGraw-Hill Education
《人類學:欣賞人類多樣性》,第17版,2017

例如:由密西根大學Conrad Kottak人類學退休教授所撰寫的《人類學:欣賞人類多樣性》(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Human Diversity)一書,至2017年為止已出版了17版,其它出版社所出版的人類學導論教科書也都出版了10版以上。不同出版社為了能在人類學教科書市場做出一些差異化,會在書的副標題(如:《文化人類學:人類的挑戰》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人類性:文化人類學導論》Humanity: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書的章節安排、民族誌研究的選用上做出不同的設計與安排,並搭配1-2本當代民族誌做為輔助教材。人類學導論的教科書是欲提供剛接觸人類學知識的學生有一全貌性的瞭解,不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人類學教科書中,針對人類學知識史的背景、理論脈絡、基本概念、田野調查方法、研究分析方法的介紹則常是大同小異。

接下來,我將以語言人類學的教科書為主題,從1993年問世的第一本語言人類學的教科書談起,簡要地說明不同作者在更新語言人類學教科書的版本時,會修正哪些舊版本的說法,或加入哪些新議題。也嘗試說明1993年和2017年出版的語言人類學的教科書的基本差異之處,以探尋語言人類學自1960年代「溝通民族誌」(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1980年代的「語言社會化」(language socialization)和「展演研究」(performance study)、1990年代的「語言意識型態」(language ideology)和「語言復振」(language revitalization)的研究取向興起之後,發展出不同於1960年代以前的語言人類學的歷史背景,此發展也與當代語言學的研究趨勢有其不同的關注焦點。

fig_3_2017_humanity-289x368
Photo Credit: Wadsworth Publishing
《人類性:文化人類學導論》,第11版,2017

1980年代起,在強調以人類學四大分支為發展重點的許多美國大學的人類學系裡,語言人類學逐漸受到重視,語言人類學導論課程不僅成為人類學系大學部的必修課之外,1990年代起,這門課也成為非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生的選修課。許多學校也開始提供語言人類學博士學位。根據語言人類學網站在2009年的統計資料,美國的大學提供語言人類學(linguistic anthropology)的博士學位的人類學系有64所,而沒有人類學研究所課程的學校,也有18所的語言學系在語言學的學科規劃中提供人類語言學(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的博士學位。

由麻州大學的Zdenek Salzmann教授所出版的《語言、文化與社會:語言人類學導論》(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1993)一書,是最早出版適合給大一大二學生使用的語言人類學教科書,這本書在2007年出版了第四版,隨後,在2011年由另外兩位人類學家James Stanlaw和Nobuko Adachi出版了第五版,第六版開始恢復由三人合寫,今年該書已出版到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