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藝術史上最短暫卻最激烈的碰撞

梵谷與高更的「相愛相殺」:藝術史上最短暫卻最激烈的碰撞
Photo Credit: 書傳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更的繪畫理論確實預示了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了梵谷。可他總是盛氣淩人,交流起來總以批判梵谷的作品為開端,原本就缺乏自信的梵谷本能地展開反擊,兩人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表面上具有相同藝術理念的兩位藝術家,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不同。

文:栞(書傳媒編輯)

要說藝術史上最短暫卻又最激烈的藝術家的碰撞,非梵谷和高更的「相愛相殺」莫屬。這一場對決僅僅持續了62天,可是結局比之前的都要慘烈。

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1853年3月生於荷蘭小鎮津德爾特,1890年7月在法國瓦茲河畔自殺,年僅37歲。如果把普通人追求的愛情、事業、社會地位作為人生目標的話,梵谷的人生之路可謂布滿了荊棘,崎嶇多艱,而他也從未停止抗爭。

高更生於1848年,比梵谷年長五歲。其母是秘魯的名門之後,這或許給了他一種追求野性與自由的基因。他很小就去做水手,還參加過海軍,遊歷了海外很多地方。他曾經是一位十分成功的股票經紀人,擁有富足的生活和美滿的家庭。之後他狂熱地愛上了繪畫,結識了畢沙羅、莫内、塞尚等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家,還參加了印象派在巴黎舉辦的沙龍,並獲得好評。

1882年股票市場暴跌,高更決定辭去工作,拋家棄子,成了一名窮苦的職業畫家。他不願沿襲著印象派的老路,而是選擇開拓自己的新風格。儘管他的藝術之路比梵谷略為順暢,不過由於畫風過於前衛,作品也很少售出,因此生活變得愈發拮据。

梵谷是在巴黎時認識高更的。他十分欽佩對方的畫風,特別是當他向高更展示自己的畫作時,高更還特別稱讚了其中的一幅《向日葵》,梵谷因此激動得久久不能平靜。

高更曾稱讚過這幅梵谷的《向日葵》(來源:原點出版)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高更曾稱讚過這幅梵谷的《向日葵》。

梵谷一方面把自己的計畫告訴了弟弟西奧,請求他出錢資助高更;另一方面則寫信給高更,希望他支持自己的構想。其實高更從沒把梵谷看作是天才,梵谷在信中毫不掩飾對他的崇拜,更使他自覺高人一等。此時的高更正為錢所困,比起「南方畫院」的建議,他更加看重的是畫商西奧的資助。儘管他在給梵谷的回信中一口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可實際上卻遲遲沒有動身。

精神亢奮的梵谷此時已經開始為新室友的到來而準備了。他們約定,作為合作的第一步,各寄一張《自畫像》給對方,他們的纏鬥也從此正式開始。

為了迎接好友的到來,梵谷以每月15法郎的價格租下了一套兩層公寓。外牆是他最為鍾愛的黃色,被他叫做「黃屋」。他還精心描繪了一幅小屋的油畫,現也收藏在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裡。

高更終於來了,這一天是1888年10月23日。起初,兩人的相處還很和諧,精打細算的高更負責兩人的財務管理,他們還自己做飯,節省了不少開支。梵谷絲毫沒有掩飾他對高更的敬仰與崇拜,熱切盼望著高更能給他藝術上的啟迪,而高更則漸漸把他的熱情視作理所應當。然而,高更並不喜愛亞爾,他聽不懂本地的普羅旺斯方言,覺得這裡平凡而死氣沉沉。他的夢想之地是充滿原始野性的大洋中的小島,亞爾只是他攢足體力和資金的中繼站。

兩人第一次共同作畫的地點是阿里斯康道路(Alyscamps)。梵谷的畫中有秋天的林蔭道、路邊擺放的古石棺、遠處的工廠,還有道路盡頭的一座教堂。據梵谷講,教堂原本是被樹木所遮擋的,被他在畫中移動了位置。前景的色彩是他主觀感受得來的,其他都基本忠於現實。

Van_Gogh_-_Les_Alyscamps,_Allee_in_Arles
Photo Credit: Vincent van Gogh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梵谷的《阿里斯康道路》。

高更認為梵谷的這幅畫對現實的改動力度不夠,簡直就是毫無創意地模仿。於是,他就像老師一樣親自做起了示範。他畫的《阿里斯康道路》更加抽象和圖案化,刪除了真實場景中的石棺和工廠,兩排樹也變成了一排,還加入了並不存在的一條小河和變形了的鐘樓。

Paul_Gauguin_085
Photo Credit: Paul Gauguin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高更的《阿里斯康道路》。

高更的繪畫理論確實預示了未來藝術的發展方向,也影響了梵谷。可他總是盛氣淩人,交流起來總以批判梵谷的作品為開端,原本就缺乏自信的梵谷本能地展開反擊,兩人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表面上具有相同藝術理念的兩位藝術家,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不同。

高更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條,梵谷則雜亂無章。高更喜愛紅色,梵谷則厭紅喜黃。高更喜歡慢條斯理地作畫,梵谷則時而疾風驟雨般在畫布上塗抹,時而徘徊深思後又大吼大叫不知所云。高更30年創作的作品總數,也沒有梵谷最後3年的多。高更自大、冷漠、刻薄,梵谷則敏感、固執、焦躁。而兩人最不能調和的是,高更想攢夠路費儘快走人,梵谷卻一廂情願地挽留高更。

1888年亞爾的冬天陰冷異常,暴雨不斷。無法外出寫生的兩位畫家不得不縮在狹小的斗室裡談論藝術,而這加劇了兩人的爭執。高更隨後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梵谷與我完全不相為謀,在繪畫上的觀點尤為不同。對他欣賞的杜比尼(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齊耶姆和「偉大」的盧梭,我絲毫沒有感覺。而我熱愛的安格爾拉斐爾德加,他竟嗤之以鼻。」

兩個人始終吵鬧不休,最後高更永遠以「隊長,您有理!」來試圖結束衝突。這是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詞,可偏巧梵谷不喜歡流行音樂,於是兩人又再為「隊長,您有理!」而爭吵。

平心而論,這兩位極具天賦的畫家都是個性鮮明的。梵谷不善交際,生活邋遢,還經常自言自語。即便是他最親近的弟弟西奧也難以忍受和他在一起生活,曾寫信給妹妹訴苦:「⋯⋯他體內有兩個自我,一個極具天賦,細膩且富於愛心,另一個則是自私而暴烈⋯⋯」高更同樣因個性原因幾乎眾叛親離,包括他一生鍾愛的妻子和兒女。

高更提出要為梵谷畫一幅肖像,作為禮物送與西奧。其實他早生離意,計畫在分手之前答謝對方。畫的名字叫做《畫向日葵的人》(The Painter of Sunflowers)。

高更筆下的梵谷,《畫向日葵的畫家》,現藏於阿米斯特丹梵谷美術館。(來源:原點出版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高更筆下的梵谷,《畫向日葵的畫家》,現藏於阿米斯特丹梵谷美術館。

當天用晚膳時,兩人面對面坐在餐桌前,沉默不語。梵谷忽然抄起面前的酒杯向高更砸去,高更靈巧地閃開,但被潑了一身酒。他一個箭步抱住梵谷,把他扶到房間睡下。第二天梵谷醒來時對前一天發生了什麼渾然不知,只記得好像冒犯過高更。高更講了事情經過後,表示自己要離開亞爾。梵谷眼看自己的計畫就要落空,無數心血付之東流,就像做了錯事的孩子一樣懇求高更留下。最終,在梵谷反覆地哭訴、哀求之下,高更才勉強答應暫留下來。

之後的時光變得死氣沉沉,梵谷的精神狀態很不穩定。高更擔心受到攻擊而夜不能眠,經常在半夢半醒時突然見到梵谷幽幽地立於自己床前,被嚇出一身冷汗。

高更在信中陳述了1888年12月23日的情況:「我出門後梵谷追上我說:你沉默,那我也沉默。」15年後,高更舊事重提時,情節則做了改動: 「⋯⋯我轉過身,看到梵谷向我沖過來,手裡握著一把剃刀。那一刻,我凝視他的眼神一定非常堅定有力,使他停下來,低著頭,一會兒就轉身走回屋裡。」梵谷回到房間之後就發生了眾所皆知的慘劇: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又把它送給了本地妓院的一個女孩。

第二天,人們發現了他滿身是血地暈倒在自己的房間,急忙把他送去醫院。高更獨自離開了亞爾,兩人從此天各一方。梵谷在醫院內情緒始終不穩定,還不停地詢問高更的行蹤。一個月後,他逐漸恢復,並畫了著名的割耳後的自畫像。

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來源:原點出版)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

由於梵谷病重期間的記憶模糊,沒有人真正知道那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只有高更的一面之詞),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猜測。爭論主要集中在兩點:梵谷是將整個左耳割下還是僅僅切了一點耳垂?他為什麼要把左耳送與妓女?

關於這兩道問題的進一步說法,就留待讀者親自在中國博物館導覽達人姜松的最新著作《藝術天才的巔峰對決》裡面找答案囉!

本文經書傳媒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