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評三四五】請告別異國情調的山林:讀高俊宏《橫斷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俊宏的體感書寫,企圖重回歷史地圖上早已被遺忘的崎嶇之路,其實是尋回記憶之行,身體儘管疲累,犧牲的生命無法復返,但山林猶在,山林見證,是台灣生態轉型正義的必經之路。
繼「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分別以文學、藝術和策展不同書寫策略與當下東亞社會空間的對話之後,高俊宏的這本《橫斷記:台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再次展現跨域書寫的技藝,雜揉人類學田野、歷史分析與報導文學的形式,透過自身的兒時記憶,境遇與家族的有機關係,完成一部反省台灣山林生態變遷受到日本殖民和冷戰結構肆虐的調查報告。
作者重訪了生命中的四座「記憶之山」:大豹、眠腦、龜崙和大雪,四處山林地景的歷史分布於今日新北市三峽、樹林、宜蘭羅東、台中東勢等地。與小清新旅遊文學不同的是,他拋開異國情調與商品化的消費視角,而是帶著自身的情感與對殖民地歷史對話的動機展開的山林體感書寫。
就書名來看,「橫斷」一辭帶有濃厚的殖民腔調,大正三年(1914)時任日本總督府林務科長賀田直治所撰《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即是本書對話的著作之一,本書取名為「橫斷記」,高俊宏認為:「一方面是反諷的措辭;另一方面,也作為自己面對臺灣山野的議題時,應該有的警惕。」(頁13)如果是反諷的修辭,那就是站在殖民地人民的角度,去直視殖民者美麗的現代性或進步性的語言修辭裡,充滿暴戾、野蠻、血腥的味道。如果是一種警惕,即是一種反省漢人(白浪)自身常不自知對於原住民族土地、文化與生態的認識,所表露出的優位思考和價值評斷,這與殖民者為了統治之便而進行的各項調查,其實差別不大。
因此,「橫斷」的破題,是一種帶有西方人文主義的東方主義,換句話說,西方的人性才有人文主義的價值,因此高俊宏認為:「日殖時期日本看待原住民乃至整個台灣社會,基本上也都沿用了這樣的劃分。」(頁38)而本書的任務,即是重新回到現場,紀錄那些已然逝去生命背後殘破山林的血之見證。從日本殖民史的角度切入,重寫台灣山林歷史的策略,呼應了解殖民的立場,只不過他不只是從文字史料梳理,更透過地圖、照片,乃至於親自入山的體驗,以身體和山林的互動來完成本書。《橫斷記》最動人之處,即是體現了「體感書寫」。

「體感」一詞來自現象學,近年來也應用在電影研究上,從形式主義美學轉換至觀影者與大銀幕物質、視覺摩擦產生之體感經驗。這個方法讓本書的歷史書寫跨入人類學田調記錄報告的知識生產,透過體感經驗加工的文學筆觸,將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解構了大歷史的帝國框架。
本書開卷,作者領我們走入大豹。曾隨藤井志津枝探訪大豹社總頭目後代林昭明(瓦旦・達亞)的機緣,因此埋下了書寫的機緣。本章描述大豹社事件中,原住民如何受到「隘勇線前進」策略的逼迫,最後幾乎被滅族,退出大豹溪的歷史迷霧。透過檔案照片的分析,高俊宏揭露了日本帝國為推動戰爭,將影像視為宣傳工具,並將其納為戰爭話語的結構,以及治理合法性的媒介。隨之而來的三井集團進駐大豹社,貪婪的砍伐樟樹,並發展茶產業,讓大豹社地貌在帝國的治理下「茶園化」。
第二部分進入了泰雅族溪頭傳統獵場「眠腦」,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太平山林場。歷史記載扁柏與紅檜於1937年砍伐殆盡後,轉往萬石山區繼續開採林木資源,也就是今日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旅客服務中心。高俊宏則獨自重回嘉平林道,在桂竹蔓生的山林裡披星戴月前往加羅山神社,以及樫木平舊聚落遺址,這趟旅程也讓高俊宏重新爬梳日本殖民者為了奪取檜木資源而對泰雅族的討伐,戰爭後建立鐵路以及現代化的運輸,土地與山林資源赤裸裸地落入殖民者的手。
第三個場域是新北市樹林區的龜崙嶺,山下有山佳工業區和焚化爐的煙囪,也是作者的故鄉。當高俊宏走過橫坑溪的刀石巷,遙想1895年日軍攻台時橫坑居民就躲在此處,當時義軍抵抗日軍,一天多就繳械。然而樹林、三峽一代抗日的經驗,寫在戰爭史的扉頁上的,只剩下被低估的死亡數字。當他走近福興宮,想起了龜崙山區的王清,那位白色恐怖受難者因為買了本外國書而被牽連,逃亡至龜崙山躲藏長達四年,那條送飯之路令人感傷。

最後一處山林,是大雪,高俊宏和父親的記憶交會之處,名喚「父山」。猶如吳念真拍攝的《多桑》,當鏡頭回到金瓜石的山陵線,父子間矛盾的緊張關係得以放下。高俊宏父親曾在東勢的大南坑買地種水果,他隨著父親進出工寮幫忙,那些記憶在一張張相紙裡顯得格格不入又理所當然。生意失敗的父親最終來不及出國,如同《多桑》裡的爸爸沒有看過富士山,身後的大雪山林場,則是早就受到戰後美援時期伐木政策的影響,山林面貌昨是今非。
檔案中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自然資源的掠奪,乃至於侵犯原住民族傳統領地的戰爭,對照戰前戰後台灣山林異國情調的書寫尤顯反諷。高俊宏透過老照片、影像、地圖、訪談、踏查、以及史料爬梳和參照,思考安身立命之處的島嶼上那山林地貌,因為殖民帝國暴力與戰後國府政策的粗暴,原住民族傳統領地被這些統治者的權利不斷收編,家,和家旁邊的山林與河川,飛禽走獸,突然間不告而別。高俊宏的體感書寫,企圖重回歷史地圖上早已被遺忘的崎嶇之路,其實是尋回記憶之行,身體儘管疲累,犧牲的生命無法復返,但山林猶在,山林見證,是台灣生態轉型正義的必經之路。
書籍介紹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