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印尼的日常爪哇文化中,思考台灣文化的特質

在印尼的日常爪哇文化中,思考台灣文化的特質
Photo Credit:micro.cosmic@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印尼有300多個種族文化,爪哇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其文化對當地社會的影響深遠,從日常人們口中常聽到的「Sabar, Sabar」就可窺見。

近日一位印尼友人剛結束首次至台灣的一週自由行。本擔心不諳中文的她此行是否能盡興,但她回來後興奮地與我分享,台灣豐富多彩的景色、友善熱情的人民、與讓她一次次驚豔的在地食物……,讓她恨不得能快快再安排第二度的台灣行。她說在旅遊過的所有擁有華人文化的地區,包括新加坡、香港、中國等地,台灣社會獨有的謙遜有禮,讓她打從心底欣賞不已!

這次的台灣行也促使她第一次有強烈的動能,希望能好好學習中文。這雖非我第一次聽到去過台灣的印尼友人對故鄉的稱讚,但這樣的美言真是怎樣都不嫌多。

台灣社會文化蘊含相較他地更加敦厚的氣息,我想是歷史與環境等諸多因素經過長時間的融會而成,不可否認,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的儒家思想也是因素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為「仁」,簡易的說,即是「愛人」,並強調家庭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慈孝友悌」等倫理關係。有趣的是,這樣的中心思想與影響現今印尼整體社會甚大的爪哇文化,其所強調「敬老尊賢、有禮互愛」的傳統倫理不謀而和。

印尼多元文化匯流

爪哇文化是印尼多種族的文化之一,爪哇文化的基本禮儀,不僅僅展現在語言(爪哇語,印尼最大的方言之一,正統爪哇語對於長輩、平輩、與晚輩的用語皆有不同),更於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示現。像是爪哇文化中提倡的「忍耐」文化(印尼語:sabar)也進而影響印尼整體社會。有個不成文的統計,說印尼在上位的政治人物,幾乎清一色是爪哇人,原因就是比起其他族群,爪哇人更懂得「忍耐」,更懂得蟄伏蹲等,良機一到即一躍而起,趁勢掌握。

在印尼,「忍耐,忍耐」(印尼語:Sabar, Sabar)也常出現在日常對話中——若有雙方在討論中爭執起來,旁邊的人一定提醒著說「忍耐,忍耐」;在雨季常有的漫長車陣中,車裡的人也會互相提醒著「忍耐,忍耐」,無需亂鳴喇吧、破口大罵,以免欲速則不達。又或者被子女氣到頭冒青煙的父母,也常需互相或自我提醒「忍耐,忍耐」。或許因為聽到的頻率太高,這也是我學習印尼文最先學會的幾個單字之一,而且發現使用率奇高無比,每次使用時,周遭的印尼人總會對我點點頭,發出會心的一笑,好似讚許我也懂得這樣的文化了。

其實這樣的爪哇文化,也只是印尼三百多種族的文化之一,這些所有支系的文化,隨著歷史洪流,建構匯聚而成現今外人眼中所謂的「印尼文化」。聲望如日中天的印尼總統佐科威上任以來,也一再的提醒人民,印尼這個國家的建立,即是這片土地上所有種族與文化,合而為一,不該將任何種族或文化屏除在外。

印尼 爪哇 浮屠
Photo Credit:VasenkaPhotography@Flickr CC BY SA 2.0

近幾年來,台灣政治某些力量一直力推所謂「去中國化」。這讓我回想起大學時修「台灣史」一門課時,常常聽得我熱淚盈眶,因為從小教育學習的都是所謂「大中華文化」,但這門課讓我第一次了解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所經過各種磨難的歷史。當時雖然感覺整個成長期的思想架構處於崩解狀態,對於這樣的課程卻滿懷深深的感動與感謝。 也因此,對於某些政治力如此運作,我也大概可以理解。只是古今中外的政客本有各自的算計,我個人卻不贊成某些矯枉過正的作法。

是的,我們的文化根源或許不同,但是台灣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匯入與影響卻是不可磨滅的事實,這也間接造就了我們現有的社會文化,發展出一股在其他華人地區沒有的文化氛圍。

國人都引以為傲的奧斯卡金像獎導演李安,我們總不斷強調他是「台灣之光」。但是李安導演在各式受訪中不只一次提到自己導戲的想法受到成長時期的家庭教育影響甚多甚遠,其中包括儒家思想與中庸之道。試想,若將導演思想與個人文化中的所謂「中華文化」去除,李安導演是否還是會成為那位成就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國際大導演,就不得而知了。

也許在印尼已住了十多年,多少受了「忍耐,忍耐」的文化影響,許多讓人可以針鋒相對、破口大罵的議題,我也多半希望以稍微緩和的情緒來討論。我一直以為,台灣文化在世界上是如此獨一無二,是中華千年文化、本島在地文化、南島語系文化、與現今更多元文化的薈萃而成。豐富多元又如此高貴謙沖,多麼讓人引以為傲!不論去除其中哪一部分,都不能代表現今完整的「台灣文化」。在外人眼中如此可愛又特出的文化,我們卻在這摯愛的島上相互貶抑砍殺,多麼讓人心疼啊!若我們彼此間都能互納互重,珍愛我們共同的文化,匯聚而出強大豐富的文化力量,定能讓世人刮目相看。

責任編輯:楊之瑜
核稿編輯:朱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