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為什麼頂尖運動員這麼迷信?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研究鴿子的行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許多儀式和期望的結果根本毫無關聯,為什麼許多運動員(和一般人)還是要維持這些儀式呢?或換個說法,即使迷信似乎沒有帶來具體效益,為什麼還是到處看得到迷信的行為?
文: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
「有些儀式或許真的會對個人表現產生些許影響。由於這些動作已經變成習慣的一部分,或許能幫助運動員更放鬆、自在,而且有助於釐清思路和舒緩焦慮。」 ——施雅德
網球員真是很奇怪的一群人。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在場上總是向球僮拿三個球,而不是兩個球;得分時頻頻使用毛巾不是為了擦汗,而是要抹掉心中的妖魔鬼怪;而且他們在發球前拍球的次數都相同,彷彿脫離了例行軌道,自己的世界就會崩潰瓦解。有時候,簡直好像在溫布頓舉行的不是網球賽,而是聲勢浩大的強迫症大會。
但這些世界頂尖球員熱中的迷信、小動作或儀式不只出現在球場上,等到比賽結束回到家時,還有更古怪的花樣。克羅埃西亞退休網球選手伊凡尼塞維奇(Goran Ivaniševi)認定只要贏了一場球,他就必須重複前一天做過的每一件事情,例如在同一家餐廳吃同樣的食物、和同樣的人交談、看同樣的電視節目。有一年在溫布頓網球賽期間,他每天早上都打開電視收看《天線寶寶》。「有時候,真是有夠無聊。」他說。
也許小威廉絲的故事最能清楚透露出頂尖網球員匪夷所思的心理。二〇〇八年法國公開賽,小威廉絲在第三輪比賽中落敗,網壇一片譁然。大家都問她到底怎麼了,是因為正手拍打不好?參加比賽前沒有把體能鍛鍊好?還是因為本球季在許多重要比賽中缺席?小威廉絲的回答是:「我把蕾絲綁錯了,而且我沒有拍五次球,沒有帶我的淋浴拖鞋到球場,也沒有多準備一件衣服。我知道這都是命,我不會贏的。」
事實上,迷信的不只網球員,而是體育界的普遍現象。老虎伍茲打到球賽最後一輪,上場時總是穿著紅色上衣;澳洲足球隊門將史瓦哲(Mark Shwarzer)從十六歲以後,腳上一直綁著同一塊護脛;板球員蘭普拉卡胥(Mark Ramprakash)每一局都會嚼著同一塊口香糖,然後在比賽結束時把它黏在球棒的頂端;橄欖球界傳奇球員坎培西(David Campese)搭車到球場的路上,一定坐在巴士駕駛旁的座位。
若要說到千奇百怪的各種迷信,花樣最多的莫過於棒球運動了,簡直好像非得經過某種荒誕不經的儀式,才能跨入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門檻。投手史溫戴(Greg Swindell)每次先發上場投球前,都要先咬掉一小片指甲,而且整場比賽含在嘴裡。歐姆(Jim Ohms)每次贏球後,會把一分錢銅板放在護擋的小袋子裡,每當連連獲勝的球季接近尾聲,歐姆跑壘時,銅板也在他的護擋裡鏗鏘響著。艾許本(Richie Ashburn)則連上床睡覺都帶著球棒。
伯格斯(Wade Boggs)在美國職棒生涯中,每一場球賽之前一定要吃雞肉,而且每天一定準時在五點十七分開始練習打擊。前巴爾的摩金鶯隊(Oriole)投手馬丁尼茲(Dennis Martinez)每一局結束後會喝一小杯水,然後把杯子倒放在板凳下面,排成一列。他的隊友只要數一數板凳下有幾個杯子,就知道現在是第幾局。前克里夫蘭印第安人隊(Indians)一壘手哈葛洛夫(Mike Hargrove)的揮棒儀式太繁複耗時了,大家因此說他是「人為的因雨延遲比賽」因素(the human rain delay)。
為什麼頂尖運動員這麼迷信?
上述種種引發一些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多頂尖運動員如此迷信?這些迷信真的有效嗎?如果無效,他們為什麼這麼堅持?我們從中可以對儀式和理性有更多了解嗎?
我們要進入鴿子的世界來尋找答案。聽起來有點奇怪,不過現代心理學之父史金納(B. F. Skinner, 1904-1990)就是這麼想的。他說:「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人類迷信的根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研究鴿子的行為。」
史金納的觀點奠基於一九四七年一項突破性的實驗:他把幾隻飢餓的鴿子放進籠裡,設計了一個自動機制:無論鴿子出現什麼樣的行為,都會定時供應鴿子食物。結果發現,鴿子會把第一次發放食物時恰好在做的動作和食物供應聯結起來。那麼鴿子會有什麼反應呢?牠們之後會一直重複相同的動作,儘管這些動作完全不會影響後來食物發放的頻率,仍然樂此不疲。
以下是史金納的描述:「一隻鴿子受到制約,開始在籠子裡以逆時針方向轉圈圈,牠會在增強效應出現的間隔轉個兩圈或三圈。另外一隻鴿子不斷把頭伸到籠子上方的某個角落。第三隻鴿子則出現『甩頭』反應,彷彿牠原本把頭埋在看不見的柵欄下面,然後不斷地抬起頭來。」
當然,鴿子的行為和美國大聯盟職棒球員的古怪行徑比起來,可說小巫見大巫,不過關聯性卻很明顯。鴿子以為可以藉由這些動作來影響發放食物的機制,就好像馬丁尼茲以為把杯子放在凳子下排成一列,就能影響下一場比賽的結果。兩者都觀察到某些特定行為和他們希望得到的結果之間偶然的隨機關係,而且把這種隨機的關聯性誤認為是因果關係。
過去曾經是美國職棒球員的聯合學院(Union College)人類學家喬治.梅爾區(George Gmelch)表示:
大多數的儀式都衍生自格外出色的表現⋯⋯外野手懷特(John White)曾經解釋他其中一個儀式性動作是怎麼來的:「唱完國歌,我慢慢跑向中外野,撿起一張紙屑。那天晚上,我有幾球打得很漂亮,我猜我當時覺得這一定和那張紙屑有關。第二天晚上,我撿了一張口香糖的包裝紙,當天晚上又打得不錯⋯⋯從此我每天晚上都會撿紙屑。」
加拿大卡加立加農隊(Calgary Cannons)的外野手萊特(Ron Wright)每個星期都會替手臂剃毛,而且打算持續這麼做,直到哪一年戰績不佳為止。這個習慣起源於兩年前他手臂受傷,因此需要剃毛才能貼上繃帶,但接下來幾場球賽,他接連轟出三個全壘打。伯格斯自從發現出現連連安打的幾場球賽之前餐桌上都有雞肉以後,他每次上場前都要吃雞肉(他太太蒐集了四十道雞肉料理的食譜)。
鴿子和人類同樣有迷信的傾向,這表示這種行為應該在演化史的早期就已出現。可以確定的是,迷信是很普遍的行為,尤其在智人的社會中更是如此。最近有一項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人承認自己很迷信,而且不是只有笨蛋或容易受騙的人才迷信。例如哈佛大學的學生經常去摸一摸約翰哈佛雕像的腳,希望帶來好運。
即使是號稱「最明理運動員」的板球員仍然無法免疫。前英格蘭板球隊的守門員羅素(Jack Russell)就是最迷信的球員之一,多年來他一直戴著同一頂帽子、綁著相同的護墊,即使已經破舊不堪、發出臭味,仍然不肯換掉。
一九九八年,英格蘭隊到西印度群島打球,球隊要求羅素戴上英格蘭隊的藍帽,而不是自己的白帽,他拒絕了。根據隊友亞瑟頓(Mike Atherton)描述,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亞瑟頓:傑克,可不可以戴上英格蘭隊的帽子?
羅素:不行。
亞瑟頓:有沒有可能找到折衷方案?
羅素:不行。
隊長史都華(Alex Stewart):好吧,如果傑克要戴他自己的帽子,那麼我也要戴我自己的白色頭盔,而不是藍色那頂。
胡珊(Nasser Hussain,另一位隊友):如果史都華要戴他的白色頭盔,我也要戴我最喜歡的棒球帽。
當然,有些儀式或許真的會對個人表現產生些許影響。由於這些動作已經變成習慣的一部分,或許能幫助運動員更放鬆、自在,而且有助於釐清思路和舒緩焦慮。儀式也能產生安慰劑效應,在個人可以掌控結果的情況下,深信某個東西有效可能會讓那樣東西真的有效。
但很多時候,即使完全看不出迷信對個人表現有任何影響,許多人仍然深信不疑,可見迷信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力量在運作。正如同史金納所說:「迷信可以藉由算牌改變命運,就是個好例子⋯⋯這就好像打保齡球的時候,明明已經出手、把球丟到球道中,卻仍然扭轉手臂和肩膀,彷彿還在控球一樣。當然,這些行為對於一個人的命運或已經滾到球道上的保齡球不會產生任何實質影響,就好像目前這個例子,即使鴿子什麼動作也不做,食物還是會準時出現。」
所以問題依然是:即使許多儀式和期望的結果根本毫無關聯,為什麼許多運動員(和一般人)還是要維持這些儀式呢?或換個說法,即使迷信似乎沒有帶來具體效益,為什麼還是到處看得到迷信的行為?說到這裡,就進入真正有趣又有點複雜的部分,因為答案乃是藏在演化史中。
想像一下:有個穴居的原始人,在他居住石洞附近的矮樹叢中採草莓。他聽到樹叢傳來一陣騷動,以為有一隻獅子躲在裡面蠢蠢欲動,便趕緊逃走。他甚至因此開始對矮樹叢產生一些迷信,從此刻意避開那個地方。對這個穴居人而言,這樣的迷信會對他造成困擾嗎?如果其他地方還有很多矮樹叢可以採草莓,就不會構成問題。
但是,假如真的有獅子藏在樹叢裡,那麼穴居人的行為就不只是防範措施,而是真的救了他的命。換句話說,把實際上不存在的因果關係視為因果關係的傾向,在物種演化過程中可以帶來很大的好處,在動盪不安的世界裡提供安全的屏障。唯一的但書是(根據某些極其複雜的博弈理論的說法),如果你的迷信毫無根據,就千萬不要對相關場合造成太大的困擾或拖累就好了。
而現代社會中的迷信正是如此。有的人相信占星卜卦,但很少人會讓算命的結果主宰自己的行為;有的人每次應徵工作面試時都穿同一雙幸運鞋,但這不表示換一雙鞋就一定不會有成功的機會;有的人打網球時,每次發球前要拍球拍七下,即使他們誤以為可以藉著拍球而贏球,純粹是一種迷信,但拍球的行為並不會危及比賽結果(雖然會讓我們這些觀眾看了很煩)。
唯有當迷信傷害到我們的企圖心時,非理性行為就會走向極端,並且快要變成強迫症。就拿前阿森納足球隊後衛圖雷(Kolo Touré)為例,他堅持每次中場休息時間結束時,都必須是最後一個離開更衣室的球員。你也許會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但當隊友賈拉(William Gallas)受傷、必須趁中場休息時間接受治療時,又另當別論了。結果那次在二月舉行的足球賽中,圖雷硬是一直留在更衣室,直到賈拉結束治療才離開。其結果是,下半場一開賽,阿森納隊只有九名先發球員在場上。
若是應該帶給你好運的迷信卻帶來害處時,或許就是該拋棄那些儀式的時候了。
相關書摘 ►為什麼執著於「黑人天生就是比較擅長運動」這個觀念有其危險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練習的力量:努力可以超越天賦,每個人都能站上巔峰(2版)》,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
譯者:齊若蘭
為什麼英國有一群頂尖桌球高手全住在同一條街上?是因為他們有特殊DNA還是巧合?
畢卡索、貝克漢、費德勒為何在各自領域表現卓越非凡?
別人總是獲得賞識,而自己努力成果往往打折,問題究竟出在哪?
人生是充滿比賽的競技場,不論在學校或職場,我們不斷面臨輸贏挑戰。但為什麼有人能在壓力下勝出,卻有人患得患失,陷入撞牆瓶頸?內在天賦、後天苦練和意志力,這些因素在輸贏間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英國奧運國手兼新聞獎得獎作家馬修・施雅德,在本書中藉由遺傳學、心理學、經濟學與社會文化等觀點,精闢解析如何讓「練習」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以及面對每場人生賽事的正向心態與成功心法。他以自身經驗加上豐富學理佐證出一個事實——成功有一定的公式可循。
透過「練習的力量」,你我,都有可以成為旁人眼中的卓越天才!
「練習的力量」十大關鍵詞
- 天賦 → 天賦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重要。
- 動機 → 唯有自己決定要投入時,才能累積有意義的練習時數。
- 教養 → 神童並非擁有特殊基因,只不過有不尋常的教養方式。
- 目標 → 將練習的目標放在追求進步時,可以發揮身心最大潛能,超越極限。
- 心理素質 → 不把跌倒看成失敗,而是從中找到自己進步的證據。
- 努力 → 不要稱讚孩子聰明,而是要稱讚他「很努力」,培養他正向的成長心態。
- 信仰 → 相信某種超越自我的力量,可以產生巨大心理效益與安全感。
- 樂觀 → 以「非理性的樂觀」創造自信,在壓力下仍能有卓越表現。
- 雙重思考 → 同時抱持兩種互相矛盾的信念,兩者都接受,在不合時宜時丟棄,等需要時再重拾回來。
- 高度抗壓 → 臨上場前幾分鐘徹底拋開原本信念,改為說服自己:這場比賽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