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學問12講》:說生死——三句話說明儒家的「不死」思想

《生命的學問12講》:說生死——三句話說明儒家的「不死」思想
Photo Credit: Christoph Mohr / picture-alliance / dpa /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道家認為順乎自然,死也是生,葉落歸根,瓜熟蒂落,回到大地,新生命又在泥土間生根萌芽,茁長壯大,還開花結果,這樣,死是新生的開端,而人為造作,卻適得其反,反而走向死亡。

文:王邦雄

儒家的不死之道在「生生」

儒家說不死之道在於「生生」,在生生不息。易經始於乾卦而終於未濟卦。八八六十四卦,周而復始,說明宇宙是一個永遠不會窮盡的歷程。宇宙的生命沒有起跑線,沒有終點線,它是永恆的,所以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關於儒家的「不死」思想,我以三句話來說明。

  • 敢問死,問錯了

第一句話是孔子的大弟子(年歲最大)子路所說的。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有英雄氣概的人,有一次他問孔子:「如何奉事鬼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的意思是:「子路啊,你應該問怎麼跟人相處,怎麽愛父母、兒女,愛先生、太太,愛同事、朋友,怎麽會去問奉事鬼神呢? 」孔子可能以為子路問錯了,而不正面回答他。

但是子路很堅持的,又追問:「敢問死?」子路認為人都會死的,死後為鬼神,老師怎麽可以拒絶目答有關鬼神的事?但孔子還是說:「未知生,焉知死?」

我舉一個例子,人生有生老病死,你會不會在健康時,每天去找各大醫院、各大醫生,以及這些醫院、醫生所看過的病人,去請教他們萬一你生病了,該建議你去哪一家醫院看哪個醫生?你會這樣做嗎?應該不會。你會覺得死可怕,是因為你覺得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完,就像考試可怕,是因為你書還沒看完。假如今天晚上九點你就讀完了,而且開始看武俠小說,還看電視,並且放心大睡。我想,你明天早上起來一定精神飽滿,而且一本書都不帶,光帶一支原子筆就可以上考場。因為你已經都讀完了,誰怕誰?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活,好多事情還沒有做,好多話還沒有交代,該說的沒有說,該愛的沒有愛,該給的沒有給,該還的沒有還,深感人生有憾。

別說人間的生離死別,就是寵物,我們也難以承受。我家有隻狗衰老過世前,我陪了牠三天,跟牠話別。牠是老死的,我沒有送牠去急救,急救只有增加牠的痛苦。牠過世後,我用我最喜歡的運動服把牠包起來,剎那間,我發覺再也不能擁抱牠了,想疼牠都不可能了,這是生命的痛感。

所以,不要問死了之後會怎麼樣,要趕快在活著時好好對待你所親愛的家人、朋友,把你所有最好的給他。這是儒家對於死亡很健康的一個態度,也正是孔子對子路說問死問錯了,人生問題不在死,而在生。

不過愛挑毛病的人會批評孔子在閃避問題,人家問他死的道理,他就說未知生焉知死,那當老師太容易了。學生問我數學,我就說:「未知文學,焉知數學?」學生問句:「敢問英文?」我就說:「未知中文,焉知英文?」那不是又把它撇開了。孔子並不是在閃避問題,而是斬釘截鐵說出了真正的答案。他告訴子路要轉移他的關懷與重心,重心應在於如何與每個人相處並好好愛他們。

臨終關懷也不應該只在臨終而是要終身關懷。如果只在臨終才對他好,那大家都趕快終,趕快終就能趕快好。就好像很多人要趕快生病,一生病人家才會給他吃蘋果。所以老先生老太太到最後一步就是趕快生病、住院,因為平日健康時,兒孫都不理他,住院以後就全部趕來給他看。他變成了閱兵官,心中數著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內孫、外孫,統統來了,然後躺在病床上很有成就感。

  • 死而後已,一生的生

第二句話是曾子說的:「君子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我們的生命是可以承擔的重,千萬不要把生命看成不可承受的輕。現在的青少年太輕率了,都沒有責任感,輕飄飄的在社會中隨波逐流。我常要求青少年要對爸爸媽媽負責任,不要把全部的責任都拋給父母親,他們太苦了,青少年要分擔父母親的責任。人越有責任感,生命就越重,就越有重心,就會落地生根,這樣生命才不會漫無目的地流落、浮動。

人生不必很偉大,在我的想法,愛父母、愛子女,就是我這一生的價值。我們實在是微不足道,茫茫人海,多一個我、少一個我,似乎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子女一定要有我,我要為他們活下去,所以我就很穩,就變成重量級人物,有重要感。

這樣愛的路上,我們的付出、奉獻,我們的重要感、成就感,是一生一世的,到死的那一刻才停止。如果都給了,都愛了,都做了,都了了,都無憾,那麼死有什麼好怕的?一生好好的活,死亡的陰影就進不來。你每天都在奮鬥,每天都有突破,每天都有陽光,朗朗乾坤,又怎麼會想到死亡的陰影?所以,不僅是生,且是一生的生。

  • 無後為大,再生永生

第三句話是孟子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問生之前我從哪裡來?死之後我到哪裡去?其實,儒家也有答案。生之前我從祖宗來,死之後往子孫去。我的生命就在我兒子身上,在我孫子身上。生之前我的生命從爸爸媽媽來,爸爸媽媽的生命從祖父母來。死之後,我的生命往兒孫去,儒家只看到生命之流,一代傳一代,永生不滅。

在儒家眼裡看不到死亡,有一點像大隊接力,一棒接一棒,代代相傳,我們的家族永遠在這裡,這叫生命的長流、歷史的長流、文化的傳統、家族的綿延,永遠沒有斷過。

我知道我會老,甚至有一天我會死,但是我生育一對年輕的兒女代表我再活一次,這是生命的奧秘。所以,我媽媽在世時我告訴她:「你不要看你自己,要看你的兒子,不要覺得你老了,沒有體力了。假使你覺得你兒子還不夠年輕,就看你那八個孫子,剛好站一排,他們都是由你來的。你生我們,我們再生他們,才有這些孫兒女,他們的身上都有你,他們就是你的化身。」是呀!永遠不會賠本的,兩個人變成幾十個人,所以不光是一生一世,而且還是生生世世。儒家便是用生生世世來化解人有生必有死這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