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擺脫前代窠臼,打造出真正的劇情片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擺脫前代窠臼,打造出真正的劇情片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雷恩・強生的第八部曲,則是擺脫了星戰的窠臼,只純以故事內的文化元素,去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劇情片文本。也所以可以看到,許多影迷說本片是最好看的星戰;也有許多老影迷批評說,對新登場的人物無感,也無法真正讓他們有貼近舊系列的懷舊感。那是因為可供腦補、想像的史詩外的細節,在本片已不復見。

本片可說是星戰系列有史以來最好看的一部,因為它比較像真正的劇情片。

喬治・盧卡斯的星戰六部曲,建立了一個基礎。他以自己創建的宇宙神話體系,以童話般的詮釋方式去描述,以全能的上帝視角,用具有隔離性的中景深與遠景深,來描繪一個發生在古早以前,銀河系的星際神話。這種具有隔離感的手法,優劣互見。

缺點是人物平板、缺乏深度,劇情張力也有限。公式化般的流水帳,與區塊式的敘事,很容易流入B級電影的窠臼。優點在於神話體系的架構完整,故事具有縱深,視野宏大,所以電影中無法描繪清楚的空白,就讓無數聰明或愚蠢的觀眾,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腦補、建構其他的細節。星際大戰因此成為如同各國神話寓言一般的現代神話,成為近三十年各世代青年的文化認同文本。

而在J・J・亞伯拉罕接手之後,他在第七部曲帶入了一般的電影敘事架構,以凡人的視角,去談片中角色身處於史詩之中的人性糾葛,拍出了星戰的新視野。但亞伯拉罕並沒有完全帶入個人風格。身為星戰粉絲的他,不但拍出一部處處向星戰第四部曲致敬的電影,他也模擬了喬治盧卡斯的神話視角,以至於第七部曲比較像是一種對喬治・盧卡斯風格的修正路線,修正了一些缺點,做出一個中規中矩的結果。

雷恩・強生的第八部曲,則是完全擺脫了星戰的窠臼,只純以故事內的文化元素,去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劇情片文本。也所以可以看到,許多影迷說本片是最好看的星戰;也有許多老影迷批評說,對新登場的人物無感,也無法真正讓他們有貼近舊系列的懷舊感。

那是因為可供腦補、想像的史詩外的細節,在本片已不復見。人物的情感強烈聚焦到個人身上。而不管是舊人物R2D2、3PO,或路克與莉亞,都有前幾部曲殘留的劇情影子,可以讓觀眾腦補代入。而新演員在第七部曲原本就只是史詩中的角色,縱深不足,在本片才有比較凡人般的人性化展演。拍得不吸引人,是因為導演的考量。

也就是說,雷恩・強生在拍本片時,把人物的情境做了一個影集式的、留尾巴的切割方式,讓主要新人物的性格,無法像《俠盜一號》那樣,在一部片中就完全展現。這使得人物的情緒,與人性糾葛的衝突感變低。這是否與迪士尼後續想要把星戰影集化的做法有關?目前看起來是很有可能。

不過以劇本來說,本片就像好萊塢改編希臘神話的做法,把故事集中在一個柏拉圖式劇場論的衝突架構:所有該交代到的點都有,但少了在一部片裡就做個結束的電影感。偏偏這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所有的電影都可以充滿缺陷,但需要具有其他電影無法取代的魅力。不管喬治盧卡斯的六部曲缺點有多少,但那六部曲就是有影史經典的成分,而本片沒有。本片像是影集的一部分,而非電影。

但它還是星戰八部曲裡最好看的一部。雖然《俠盜一號》可能稍微好一點。而《俠盜一號》只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出現絕地武士。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