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專屬於你的葡萄酒杯(上):從酒杯大小介紹三種入門酒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朋友剛開始接觸葡萄酒時,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不知怎麼選擇一支適合自己的酒杯。然而,究竟是一步登天來得有遠見,還是精打細算才是聰明,酒哥今天就要來跟大家說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酒杯!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許多朋友剛開始接觸葡萄酒時,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不知怎麼選擇一支適合自己的酒杯。有人選擇從眾,以CP值為導向團購了傳說中Costco一只70元台幣的Bormioli酒杯;有些朋友口袋較深選擇了一次到位,在品飲之初就為了不同葡萄品種及酒款購入每只價值近5,000台幣的Riedel Sommelier手工酒杯。然而,究竟是一步登天來得有遠見,還是精打細算才是聰明,酒哥今天就要來跟大家說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酒杯!
酒杯對品飲葡萄酒的影響
在歐洲,傳統的葡萄酒杯並不重視杯型或大小,高貴才是重點,越高級的酒杯裝飾就越華麗。然而,自從著名的葡萄酒杯品牌Riedel開始大力推廣其針對葡萄品種設計的酒杯開始,人們才了解到酒杯不只是葡萄酒的容器,更是品飲時不可或缺的神仙伴侶。
葡萄酒杯間的差異主要來自於大小、形狀、做工,以及產品價格。主張追求CP值的朋友們可能會質疑這些差異是否真的會影響整體的品飲體驗,然而,即便精神上的影響遠大於實質上的幫助,酒杯確實對品飲葡萄酒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就像喝蘇格蘭威士忌一定要加蘇格蘭礦泉水一樣,手握Riedel Sommelier系列手工杯時那細緻又輕脆的手感除了不斷地提醒你它高昂的身價(5,000大洋)以外,對整體的品飲體驗絕對有向上提升的作用。
然而回歸品飲的本質,杯子的大小、形狀、做工才是真正對味道有影響的:
- 大小影響釋放香氣所需的酒液量
- 形狀影響香氣的釋放與入口後味覺的體驗
- 做工影響酒液的觀察等視覺上的體驗
技術上來說,酒杯大小,是整體品飲體驗最關鍵的影響因子。除了醒酒效率的不同以外,大量的酒液或味道濃郁的酒液需要越大的杯子來釋放香氣細節;少量或味道相對平淡的酒液則需要越小的杯子來集中並提升香氣濃度。
有餘裕的朋友不妨在家做個小實驗:準備一大一小兩只酒杯,並各買一瓶300元以下的入門酒款與一瓶3,000元左右的高階酒款。你會發現,原本就不濃烈的入門酒款,其香氣在大型酒杯中彷彿大海撈針般虛無飄渺,而小杯則能將香氣集中幫助品飲者發現箇中奧妙;反之,高階酒款那馥郁的香氣在小酒杯中反而受到侷限,過度堆疊的濃郁反而使品飲者無法領會其中綻放的細節。
常用的入門酒杯介紹
酒杯的形狀百百種,又要怎麼選擇呢?酒哥依據前述的原則,將葡萄酒杯粗略分為以下三種:
- Tasting杯(220cc-280cc)
這個大小的杯款一般來說以ISO杯(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為代表,無論是大小或形狀堪稱萬用,加上只需少量酒液(約30-50cc)就可以釋放預定的香氣。雖然因酒杯小不利於醒酒,但非常適合同時品飲多款酒時使用。WSET在上課及考試時採用的也是標準的ISO杯。

- 白酒杯(280cc-420cc)
其實我非常反對稱其為白酒杯,因為我拿它們來喝紅酒的次數,完全不下於白酒。但既然廠商們都把它「定位」成白酒杯,那酒哥也只好從善如流用一樣的字眼來讓大家更容易找到需要的杯型。
在眾多的杯子當中,最受酒哥青睞的杯子是Riedel Vinum系列的Riesling/Chianti。其形狀有如放大版的ISO杯,除了在盲飲評比中有極佳的表現外,更是持續被英國著名的Decanter雜誌做為各大品飲會中的指定用杯。
這類的白酒杯一般來說僅需75-125cc的酒液(約1/10-1/6瓶)即可達到最佳效果,因此也廣泛的被許多米其林星級餐廳作為搭配餐點時的標準杯型。酒哥在說酒會上所使用的杯子雖非Riedel出產,但杯型確為此類典型。

- 紅酒杯(420+cc)
相較於白酒杯,紅酒杯的口徑較大,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醒酒效率!但其較大的體積卻也因此需要一次倒入較多酒液才能達到完整香氣的釋放。以Spiegelau的Vino Grande(620cc)系列來說,多數情況需125cc-187cc的酒液才能達到較佳的效果。講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酒杯界的的法拉利:Riedel的手工Sommelier系列。該系列的Burgundy杯可說是現役最大的酒杯之一,可一次裝下980cc的酒液!

如何透過VINO type的概念選擇屬於自己的酒杯
延伸閱讀 ▶掌握「Vino Type」四大象限原則,找到專屬於你的葡萄酒風味
在選擇酒杯大小時,自己所屬的VINO Type也是一個很好的指標。Hypersensitive的朋友由於飲用白酒的比例較高,白酒杯是很經典的選擇;反之,Tolerant類型的朋友們飲用酒款大多以紅酒為主,紅酒杯可說是最實用的搭配。然而,事情也有例外,味覺敏銳的Hypersensitive朋友不妨下次試試使用較大的紅酒杯來喝味道濃郁的白酒,你們或許會得到全新的體驗;對Tolerant type的朋友而言,使用體積較小的白酒杯飲用紅酒,不但不會造成反效果,反而還能提升整體香氣的濃郁程度,更加滿足你們那渴望濃烈酒體的味蕾。
Sweet type類型的朋友們在葡萄酒的選擇上多以甜酒為主,因此大多沒有長時間醒酒的需求,ISO杯及小型的白酒杯會是對你們最實用的組合;而對於Sensitive type的朋友來說,由於你們飲用的酒款個性分佈廣泛,對杯型的需求也變得較難以捉摸。但以酒哥本身為例(我就是標準的Sensitive Type),由於平時有大量品飲及比較的需求,屬性較為泛用的小容量ISO杯可說是旅遊外出必備良杯;白酒杯則如同大型的ISO杯一般,是我最常使用的葡萄酒杯;品飲香氣濃郁的高階酒款時,我則會拿出做工細緻的大型的紅酒杯來款待手中的葡萄酒。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