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會我的事:就算你內心情緒翻騰如海嘯,外人是看不出來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現在會告訴自己,人有其侷限性,沒有經驗過的事情很難同理。他不理解我身為一個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與感受,並不是我真的太爛,而是他的問題——他沒有能力理解我。
文:張閔筑
心理學教會我的事:正視自己的感覺
「讀了妳的故事,我覺得自己根本沒什麼資格悲傷,畢竟我沒經歷什麼慘痛的創傷,只是自己找事情折磨自己而已。」有位讀者寫信給我如此說道。
「不,妳感覺到悲傷就是悲傷,妳感覺到痛苦就是痛苦,這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妳感覺到的,就是真實的。」我趕緊回覆她。
其實,這段話並非我獨創,而是來自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 Rogers所強調的現象場(phenomenology),它肯定內在知覺的重要性勝過外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人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此外,每個人的現象場都是不同的。
這些年我最害怕的事情是聽到別人告訴我:「這件事又沒多困難,妳那麼焦慮做什麼?」或「跟某某人比,妳已經很有成就了,幹嘛那麼不知足?」更糟的還有「妳根本就沒有憂鬱症吧?看妳好好的啊!」
每當受人指責時,我不會意識到要辨別對方的批評是否理性、是否應全盤接受,我總相信錯的一定在我,所以當我努力到了極限,卻還是做不好的時候,便會不斷責備自己,以至於產生痛苦、焦慮的感受。
否認痛苦的二次傷害
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我慢慢理解,儘管內心情緒翻騰如海嘯,原來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只不過,即使那些負面情緒沒有表現出來,但是那些焦慮到要把胃嘔出來、痛苦到想掐死自己、憂鬱到想隨地躺在馬路邊假裝自己是顆無關緊要的石頭不在乎別人訕笑、自覺與垃圾無異的念頭……都是我每一天生活中切切實實發生無數遍的感受。
每回聽到有人否認我的「痛苦感受」時,內心的疼痛便加劇至意識抽離身體一般(解離) ,不曉得自己該如何「存在」於世上。因為那些讓我之所以是我的「情緒」與「性格」被否認掉了——我的感受被別人認為是假的,以至於我不知道什麼是真的,如果連自己的感受都不能相信,那我還能相信什麼?若我的性格不被允許存在,而我又沒有其他選擇,那麼,我是誰?我該怎麼「存在」?我連悲傷的權利都沒有,那麼我存在的意義和資格仍成立嗎?
換個角度看自己與他人
學習現象場這個概念,給了我相當大的慰藉,心理學讓我取得客觀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
一、肯定自我的感受
我開始知道,即使這件事對別人來說無關緊要,但只要你認為它對你是有壓力、會產生痛苦的,那麼那些感覺就是「真實的」。在別人惡意批評你,或是對你的感受說出不負責任的評價時,你不需要再幫著其他人攻擊自己,認定自己無病呻吟。唯有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才有辦法擬定對策,改善問題。
二、了解他人的侷限性
這年頭很流行講內心小劇場,我也這樣比喻好了,在雪梨歌劇院外頭散步的觀眾,不可能看看建築物就了解內部表演有多麼精彩,唯有身在場內、屏氣凝神跟著演出者一起呼吸的觀眾,才能理解表演的跌宕起伏與價值。
憂鬱症患者就如同一座雪梨歌劇院,其內心的情緒變化就是那些精彩的表演,唯一不同的是,這裡多半只上演悲劇。而一般沒有受過訓練的普通人,就像是在歌劇院散步拍照的觀光客,他們看著我們的臉,並不能感受我們的憂鬱。只有那些跟患者真實相處過的人、學習過精神疾患知識的人,以及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他們曾經有「看過表演」的經驗,或是利用門票——同理心,走進我們的內心劇場,和我們一起體會那些情緒,才能理解我們為什麼有這些感受與行為模式。
我以前會覺得非常感傷與寂寞,為什麼別人都不懂我呢?我真的很痛苦啊,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我小題大作?我是真的很想死,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我在開玩笑?我每天都在苦苦掙扎,不是故意給旁人找碴啊,怎麼大家都不相信我……
我很怕被別人說:「妳就是草莓族,抗壓性這麼差,要是我的話……」,明明自己盡力了,卻還是什麼都做不好,好像自己真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說中需要被淘汰的瑕疵品,沒有資格活著,坦然的接受自己將被「天擇」掉的現實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但我現在會告訴自己,人有其侷限性,沒有經驗過的事情很難同理。他不理解我身為一個憂鬱症患者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與感受,並不是我真的太爛,而是他的問題——他沒有能力理解我。
這一次,相信自己
另外,Rogers提出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當經驗與自認為的自我概念有落差時,會產生焦慮感。個體為了解除焦慮的感受,會使用兩個常見的防衛機轉——扭曲認知與否認事實。
舉個例子來解釋好了,我雖然不是美到可以當網美的顏值,但依據朋友的說法,我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只不過我太自卑,對於外貌的自我概念是「我很醜」,所以每當有人說他/她覺得我不醜的時候(經驗),我都會覺得「是假的」,就算他/她跟我說100次我很美,我還是不會相信。這樣的經驗與自我概念的不一致,讓我產生焦慮感,於是我只好扭曲知覺——告訴自己,別人讚美我,並不是因為我真的好;即使他們表現出十足誠懇,表示自己的稱讚是出自內心,我也會解讀成「他們只是人太善良,不忍心傷害我才這麼說的」,或是「這不過是中華民族習以為常的客套而已」。
另外一個例子是,當某個壓力事件產生,讓我感到非常生氣(經驗),但我的家庭教育告訴我生氣是不對的,「不能生氣」成為我的自我概念,於是經驗又與自我概念相衝突,我又產生焦慮感了。所以,為了解除焦慮,我只好否認掉自己的感受——告訴自己,我沒有生氣。但是,即便在理智上說服自己沒有生氣,但那種淤積在心裡不愉快的感受,還是存在,並沒有化解。這些情緒卡在心裡沒有解決,積累起來將會造成更大的個人困擾。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