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圖輯】亞洲勞動狀況:新加坡工時月薪雙冠王,台灣居中段班

【圖輯】亞洲勞動狀況:新加坡工時月薪雙冠王,台灣居中段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蔡英文上任後,《勞動基準法》近年經歷兩次重大修改,台灣勞工為何覺得自己基本工作不夠維持家庭支出?台灣勞動環境出了哪些問題?我們分析亞洲鄰近國家,並以台灣與日本、韓國、新加坡比較。

台灣《勞動基準法》近年經歷兩次重大修改,2016年將舊制雙週84小時,修正為每週40小時,每7天有一天例假、一天休息日,保障輪班工作者至少需要連續休息11小時。2017年行政院提出新版修訂辦法,要把一例一休與休息時間彈性放寬,引起社會廣大反彈聲浪。

深究勞基法為何改了又改,總統蔡英文說法是,「在新的勞動法規結構建構前,為了維護勞動權益,上一次的修法,聚焦在強化對勞動者的保護。」 此外,台灣中小企業轉型過程,沒有彈性工時影響續存,基層勞工也需要彈性工時來維持家庭收支平衡,因而修法。

行政院長賴清德則認為,「有19%的勞工受到一例一休影響、收入減少,其中六成想再兼差,這次修法是秉持總統蔡英文的指示,先保障勞工權利,再給予勞方跟資方合作彈性合作空間。」

若真如蔡英文與賴清德所言,台灣勞工覺得自己工作不夠維持家庭支出嗎?台灣鄰近國家難道沒有這樣的問題?

勞工真的工作不夠嗎?看看鄰近亞洲各大城市工時與年假

其他國家如果需要維持基本家庭收支平衡,需要付出多少?翻閱近年關於台灣勞工工作時數的新聞,多數以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數據做比較,2016年台灣若以勞動部統計數字相比,年總工時排名可以達到全球第六高。那麼單就亞洲鄰近各城市做比較呢?

工時地圖-01
付薪天數-02

我們根據UBS(瑞士銀行)在2015年所做《價格與收入》報告,抽取亞洲鄰近城市單周工時做比較。根據本圖分析亞洲鄰近國家工作時數方面,香港單周工時50小時居首,其次是新加坡45小時,台北則以每週工時41小時排行第4。另一方面,台北平均付薪年假日數(撇除法定假期)為12.9天,71個城市中排行第67。若看單從亞洲鄰近城市來看,台北似乎在工時與假期天數都居中。

針對台北與鄰近亞洲國家的工時與假期比較,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台灣現在是M型化社會,用平均數字來看問題會失真。」此外,「台灣剛進入社會的人所得少,因為台灣有三分之一的人,大概900多萬人月薪不到三萬,所以希望增加工時。」

台灣勞工陣線主任洪敬舒則表示,「台灣應該先解決的問題是那些工時增加,薪資卻持續降低的產業。」從政策的角度這些應該是最急迫的問題,除非這些產業企業也獲利差,勞工才要增加工時,否則如果企業獲利增加,勞工卻又要增加工時,就代表企業獲利並沒有真的分配到勞工身上。

已開發國家:台灣勞工只有生產力勝出 工時下降與月薪上漲幅度卻不如鄰近國家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台灣的勞動生產力表現,與鄰近其他已發展國家比較起來又是如何。

工時地圖-09

勞動生產力方面,台灣自2004年至2016年均呈現穩定成長狀態,甚至在2013年後優於日、韓兩國,平均每年成長5.2%,但單位勞動成本我國卻降2.4%,比其他國家都多。

根據勞動部國際勞動統計資料報告,報告中比較國包含德國、美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韓國、中華民國 。長期趨勢觀察,2006~2016年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平均年成長率,我國上升幅度最多為5.2%,其次為韓國3.7%,新加坡3.2%居第三。

工時地圖-07

整體而言,從2006到2016年期間,不論新加坡、韓國、台灣與日本的工時都是穩定下降。工時以日本最低,台灣與韓國工時相當,但在2015年至2016年工時從2104小時大幅下降至2034小時,台灣勞陣洪敬舒主任表示應是勞基法修法後的現象。當時勞基法針對工時,從每兩週總工時不超過84小時,修為每週不超過40小時。

2007年-2008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機,四國工時在2008年也都有比較大幅度的下滑,台灣勞陣洪敬舒主任認為「在隔年經濟復甦下,失業率下降導致工時上升算是正常現象」。另外,對於本年度行政院對彈性工時鬆綁,勞陣洪敬舒主任則認為「對一般固定時間的上班族影響相對不大,但是排班制的工作,如醫療、運輸等族群影響較大。」

工時地圖-08

亞洲四國相比,2016年月薪薪資水準由高至低分別為:

新加坡(3673美元)> 韓國(2952美元)> 日本(2901美元)> 台灣(1510美元)

台灣薪資長期維持低水平,10年間月薪僅增加173美元,10年來持續墊底。日本則是在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上任後,推行量化寬鬆,日圓匯率大幅下降,以至於平均月薪大幅下降,2016年已回升緊追於韓國之後。

為什麼臺灣GDP持續成長,薪資卻沒有跟著成長?研之有物文章分享,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只在於GDP如何分配,而是在於如何把GDP的餅做大,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以擺脫低價競爭的循環。與台灣類似的韓國透過「發展服務業」來突破經濟困境。加強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產業,把GDP的餅做大,才有機會提高薪資。

台灣產業如何轉型?走出過勞魔咒

台灣勞陣洪敬舒主任比較台灣與新、日、韓社會情況,他指出「新加坡國家情況特殊,本身是高度國家控制資源的狀態,不需要分配資源給農業與工業,但台灣還是有農業、工業。但是新加坡有一點是很重要的,新國政府首先就以全面的社會住宅政策,減少國內租金波動,一般人民在居住上無慮,而台灣社會住宅存量比率至今仍僅佔0.103%。」

洪主任也提到「韓國與日本其實都不斷透過每年增加基本薪資在幫低薪族加薪。整體政策而言,韓國文在寅總統今年計畫將對高收入者與大型企業調高稅率,這也創下該國1991年來首度調升企業稅。而日本安倍總理近年也致力於教育無償化,創造人才與生產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