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2起恐怖攻擊 極端主義在加拿大日漸猖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加拿大三天內發生兩起針對軍人的攻擊案,震驚全球;當局認定為「受到伊斯蘭國激發的恐怖攻擊」,持續追查有無共犯。
Canada’s new reality: Homegrown terrorism(USA Today)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22日發生男子持槍射殺站崗軍人後闖入國會內開槍,遭國會警衛長擊斃,殉職軍人和凶手身分都已證實。加國三天內發生兩起針對軍人的攻擊案,震驚全球;當局認定為「受到伊斯蘭國激發的恐怖攻擊」,持續追查有無共犯。
加拿大與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對極端主義的設防並不嚴密,因此讓涉及極端主義的個人、金錢和意識形態得以不斷流入,從1980年代以來,極端分子在加國陸續成立打著慈善旗號、其實另有目的的組織。
這些所謂的慈善機構,暗中可能都與恐怖組織如「基地」或「伊斯蘭國」(IS)掛鉤,成為散布極端主義的中心,其對象為天真熱情的年輕人,鼓勵他們為伊斯蘭奉獻犧牲。不少年輕人受其洗腦式的宣傳灌輸,前往海外參加恐怖組織,甚至成為自殺炸彈客。
過去幾年,已有4個類似機構因涉嫌資助恐怖主義,遭加拿大當局撤銷資格。加拿大皇家騎警更於上周宣布,目前掌握63件涉及恐怖主義的國安個案,涉案分子90人,其中有人意圖出國參加伊斯蘭聖戰,有人已經返國,20日犯下撞車殺人案的庫特羅留就是其一。
庫特羅留現年25歲,20日在魁北克聖讓德呂茲開車蓄意衝撞2名軍人,造成1死1傷,之後在逃避警方追逐時翻車,當他從車底爬出時,手上仍揮舞一把刀,被警方當場擊斃。今年6月庫特羅留在臉書留言,自稱已經變成激進分子,打算到海外參與伊斯蘭聖戰;因此受到警方注意。7月他企圖搭機到土耳其,在機場被警方攔下,因無罪證而獲釋。
另據加國政府一份報告,到2014年上半年,共有超過130名加國人士疑似在海外參加與恐怖主義相關的活動。2013年1月,阿爾及利亞一座天然瓦斯廠遭到攻擊,兩名主嫌犯就是來自首都渥太華的加拿大人。
加拿大當局21日發布聲明,將國內恐怖警戒等級從低升級到中,原因是IS和「基地」等激進伊斯蘭組織與國內的網路聯繫明顯增加。聲明強調,此一升級與單一事件無關,但種種跡象顯示,極端主義或恐怖主義在加國日漸猖獗。
加拿大日前宣布加入盟國的打擊IS行動,派遣8架戰機赴中東地區。加國認為此舉招致IS報復,但目前尚未證實攻擊與IS有關。歐巴馬22日也發表談話,對慘案表示震驚,批評凶手殘暴,提醒民眾保持警覺,並強調會和加拿大站在一起。案發後美國駐渥太華使館已關閉。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