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緬甸人告訴你,緬甸人為什麼憎恨羅興亞人

讓緬甸人告訴你,緬甸人為什麼憎恨羅興亞人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羅興亞穆斯林近幾個月來攻佔各大國家媒體版面,而他們在緬甸所遭受到的侵害更被聯合國形容為「種族清洗」。面對外界控訴緬甸對待羅興亞人的惡行,我們或許應該聽聽真正的緬甸人怎麼說。

自從今年八月羅興亞武裝組織不堪長期的種族歧視,以自製武器攻擊緬甸邊防軍的哨站後,引發緬軍的武力清掃行動報復,導致前後60萬人,為了活命冒死渡過緬甸和孟加拉邊境的Naf河。大批逃至孟加拉難民營的羅興亞人指控緬軍不分男女老幼向他們開火、強姦婦女,甚至強奪他們的財產、焚毀他們的房屋。

一時之間,各大國際媒體的封面,紛紛被河岸上的羅興亞男童屍體、痛哭流涕的羅興亞婦女或走在泥濘之中的人群等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圖像佔據。聯合國將這個事件直接稱之為「教科書式」的種族清洗。

RTX3MSJA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一名19歲的羅興亞少女抱著手中的小孩哭泣。
RTS1ISJH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在難民營裡排隊領取食物的羅興亞人。

事件的影響大到超乎緬甸政府的想像,昂山素姬的人權鬥士形象一落千丈,始料未及地從被西方人奉為緬甸曼德拉的人物,一下子淪落到,眾人要求褫奪其諾貝爾和平獎的地步。即使昂山素姬發表電視談話後, 事情也絲毫得不到緩和。 母校劍橋大學不旦將她的畫像徹下,還更名以她名命的休息室。

一意孤行的緬甸政府,二度被美國實施制裁,使奧巴馬時代逐漸走向正常的美緬關系,再度停沚。孟加拉難民的眼淚,成為了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這時許多人不解為什麼緬甸人如此痛恨羅興亞人?

許多中西方媒體在緬甸人為什麼容不下羅興亞人的問題上,總喜歡用歷史脈絡來解釋。

直指英國的殖民政策和過去的宗教矛盾才是緬甸人恨毒羅興亞人的原因,然後身為緬甸人的我不得不說,其實我和身邊大部分受過大學教育的緬甸人,對於過去的羅興亞與佛教徒的衝突鮮有聽聞,歷史教科書上更是只字未提,又何以因此憎恨他們呢?

我敢說很多緬甸人在2010年之前,絕大部分緬甸人從未聽過羅興亞這個名字。緬甸人很少使用「羅興亞」這個詞彙,而緬政府官方所使用的Bangali(孟加拉人)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緬甸人都會叫羅興亞人嗄拉(Gala),而且Gala這個名詞,並不是獨指羅興亞人,而是所有的穆斯林都被稱作Gala,甚至連印度教徒也一樣。

從此可以看出緬甸人根本分不清楚什麼是羅興亞人以及對他們的認識有多少。而Gala這個名詞是一個有貶義的用語,雖原意是指「渡海而來的人」(外國人),但長期下來已演化為眨人用語,與台灣的「外勞」或「番仔」;日文的「渡來人」的用法類似。

那緬甸人為什麼如此痛恨羅興亞人呢?

一、他們不是緬甸人,卻來強奪有限的資源

緬甸最痛恨羅興亞人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是緬甸人,卻侵佔緬甸人的資源這一點。

若開邦是緬甸最窮的一個邦,然而在天然資源如此貧瘠之際卻還有近百萬的外來人要跟你爭奪有限的資源, 自詡為國家主人的緬族或若開族,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

羅興亞人雖然世代生活在緬甸,但他們卻不會講緬語,也沒有取緬文名字。反觀那些被接納的仰光等大城市中的穆斯林和華人,他們都說著一口流利到沒有口音的緬甸語,名字都也幾乎都是緬化後的緬甸文名字。因為在緬甸,許多緬甸人根深蒂固的認為只有緬民族才能夠被稱被緬甸人,在緬甸人的字典裡,沒有「新住民」這種說法。

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部分上,與軍政府上台後不斷強調的「大緬民族政策」有不可否認的關系。

在軍政府獨裁總治的60年封閉歲月中,政府不論在語言、教育上都大肆打壓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獨尊緬語、緬族、緬文化。讓緬甸人養成,只有會說緬甸語,使用緬甸文名字的人,才能被稱為緬甸公民。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當各國媒體紛紛踏伐緬甸政府之際,緬甸媒體的報導重點,常常是放在「證明這群人不是緬甸人,而是孟加拉人」這件事上。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初美國駐緬官員在聲明中,使用了「羅興亞」這個名稱時,緬甸人會如此憤概,走上街頭要求美方道歉的原因。

AP_16119418347704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2016年4月,不滿美國使用「羅興亞」一詞,聚集在駐緬美國大使館前抗議的緬甸民眾。
AP_16119422497624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另一個事件癥結點就是羅興亞人沒有身份證明文件的問題, 這讓上至昂山素姬辦公室發言人,下至緬甸民眾都認定這群人是「非法入侵者」的一大原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在緬甸很多國民至今沒有國民身份證,即使你出生在緬甸、生活在緬甸,要申請身份證並非走一趟戶政事務所那麼簡單。即使是緬族,也要證明三代都是緬甸公民。緬甸政府資料未經電子化,為獲取證明常需奔走各地,因為你的前二代可能是來自外地,但即使你證明了你三代都是緬甸公民,也需要一段冗繁的審核過程,通常還要行賄官員,因此許多偏遠地區的人民,幾乎從來就沒有過身份證。

緬族都遭如此刁難下,更遑論少數民族或其他族裔,拿到身份證更是難如登天。 因此,緬甸政府在難民危機後表示,只願意接收能擁有證明身份文件的難民。緬甸政府當然知道,那60萬住在難民營中的難民,幾乎沒有人拿得出身份證,這樣的要求其實就是擺明了,我沒有要接收你們這群人回來。

二、媒體的偏頗報導

問到緬甸人為什麼恨羅興亞人的時侯,通常這些生活在大城市,一生從未遇過一個羅興亞人的人們通常會說,他們恩將仇報,我們好心收留他們,他們卻殺害我們的同胞,強姦佛教徒的婦女。

2010年,一條來路不明的消息稱,四名羅興亞人輪姦了一名佛教徒女性,還將其頭腦割下羞辱。緬甸民族主義者通過燃燒羅興亞人居住的房屋作為回應,此次事件造成 28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然而,那件埋下雙方仇恨種子的新聞事件卻至今從未得到證實過。

羅興亞人事件爆發至今,翻開緬甸文的報紙,幾乎從不會看到任何人道危機或羅興亞人受難的新聞,新聞只會單方面報導緬族、若開族或是印度教徒受害的內容。長期下來,讓緬甸人認為真正受害的人是緬甸人,是若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