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講耶穌】法國傳統:恐懼第13位客人缺席晚宴,急急花錢請客補數

【又講耶穌】法國傳統:恐懼第13位客人缺席晚宴,急急花錢請客補數
Photo Credit: 達文西作品《最後的晚餐》/ Wikipeid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19世紀的法國,社會上下漸漸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你是開設晚宴的主人家,碰巧邀請了13位賓客出席飯聚,又碰巧其中一人缺席,主人家會誠惶誠恐花錢臨時請客人增補宴席,而急急新增補的一位客人,稱為「第14位客人」,為什麼?

法國社會19世紀晚宴的迷思

近來香港多了一些由晚宴、飯局「禮儀」惹起的政治爭論,觸發好奇之下,翻看英國公共歷史學家格雷格(Greg Jenner)曾回顧「晚宴、晚餐」整理的歷史,深感人類聚餐平等化得來不易,也有過很多階級及宗教而來的「繁文縟節」。既然臨近聖誕節,不妨先從這個節日有關的耶穌事跡談起。

在19世紀的法國,社會上下漸漸流傳一個說法,如果你是開設晚宴的主人家,碰巧邀請了13位賓客出席飯聚,又碰巧其中一人缺席,主人家會誠惶誠恐花錢臨時請客人增補宴席,而急急新增補的一位客人,稱為「第14位客人」(quatorzieme)。若在較早的時分知道第13位客人不來,這第14位受邀者,會「老早」在下午五時在家穿著晚禮服守候,像消防隊頭目要按時抵達災場一樣,使命必達;為什麼?因為這位客人太重要了,他關乎當晚大家吃得是否「安樂」。

這個不安的源頭,就是當時人們迷信耶穌跟12門徒吃過最後的晚餐,耶穌很快便會被害「上路」了;當法國人宴請第13人不來,那麼自己就像耶穌一人,跟客人合共剛好是13人,恐怕帶來厄運,尊重前一位不來,新增的「客人」就成為尊貴的第14位貴賓。

美國退伍軍人的勇氣

這是所謂「十三恐懼症」(triskaidekaphobia)在歐洲的其中一種文化現象,到接近19世紀末,從歐洲到美洲,都充斥不同的迷信傳說。為了打破迷信,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一位曾參與過南北戰爭的退伍軍人威廉.法勒(William Flower),他刻意成立了名為「13俱樂部」(Thirteen Club),針對在一年開始的1月13日,邀請12位客人跟自己合共13人,吃足13道菜、敬足13次酒;而且,還會添加一些當時人們最怕會招來厄運的做法,在梯子下方穿過走動,將鹽灑在地上,將鏡子打爛、在室內開雨傘,準備骷髏骨頭、交叉骨頭等布置房間,再掛上「我們這些將死之人向你敬禮!」(“we who are about to die salute you!”) 的大字旗。

耶穌不會用義大利文化吃「最後的晚餐」

不過話說回來,關於耶穌與他的12門徒,除了民間迷信傳統「想太多了」之外,藝術創作則無可避免添加想像。例如達文西那幅名作《最後的晚餐》,畫中的耶穌及門徒,共聚椅桌餐飲布置情境,根本像極是義大利的晚餐習俗。

倒是,在古巴勒斯坦地區猶太文化,應如〈約翰福音〉(Gospel of St John)流露的情景:

「有一個門徒,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西門.彼得點頭對他說,你告訴我們,主是指著誰說的?那門徒便就勢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說,主啊,是誰呢?」

(“Now there was leaning on Jesus’ bosom one of his disciples, whom Jesus loved. Simon Peter therefore beckoned to him, that he should ask who it should be of whom he spake. He then lying on Jesus’ breast saith unto him, Lord, who is it?”)

同理,最後的晚餐如此臨別情景,耶穌與門徒吃餅等,若非坐在躺椅、便是坐在地上,這樣可以隨便互相靠近,甚或靠向耶穌的胸膛對話,假如圍坐在一張又硬又長的桌子,這是做不到的。

不管如何,藝術作品賞析的角度很多,〈最後的晚餐〉始終是達文西出色的作品。至於現在仍有人害怕那種「13晚宴恐懼」嗎?如果你相信上帝,你應該要想想:上帝會否把你當作是耶穌那樣對待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博文

延伸閱讀:

  1. 醫師教女性「洗下體」、騎士「洗陰囊」打破中世紀禁浴文化
  2. 那些年:大學教授啞忍在妓院講課、被丟石、潑尿的日子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