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低薪現象的根本原因及解決之道

台灣低薪現象的根本原因及解決之道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林奕甫 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低薪的問題是什麼?若無法抓住低薪的真正原因,自然就無法開出正確的解方。作者討論國內各行各業的低薪問題從何而來,解決之道又在何處。

另一方面,有三個分業轉換率高於1,代表薪資成長超過獲利增加的比例,其中以紡織業比率最高,其獲利僅增加2%,薪資卻增加17%。這些產業也許有生產力問題,但卻沒有利潤分配問題。另外,尚有四個分業轉換率為負,主要是因為獲利不增反減的緣故。一旦這些分業利潤回歸正常成長,其獲利分配也許會與大多數分業一樣,呈現低度分配給員工的情形。

至於雇用員工人數最多的批發零售業的比率也不高(0.27),其獲利增加53%,薪資僅增加14%,雖轉換率不是最低,但因人數的關係,影響卻最大。在各分業中,獲利提升幅度較大且薪資亦呈相似幅度成長的分業為金融及保險業,其獲利成長38%,薪資也跟著成長35%。

儘管我國產業將利潤分配給員工的比例普遍偏低,各分業的比例仍有相當的差距,我們可研析利潤薪資轉換率的原因以找出因應之道。以下即羅列幾個導致轉換率偏低的因素:

一、獲利集中在少數產業

利潤薪資轉換率是企業將新增獲利分配給員工的比例,如果一個企業新增獲利過高,將不可能完全將獲利反映在薪資上。例如電子零組件業單位獲利成長3.5倍,但薪資不可能也跟著增加3.5倍。但這不是普遍現象,除了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電製品製造業勉強可以算是另一個利潤超高的分業。儘管超高獲利的分業不多,但卻占據整個製造業相當大部分的獲利。在這些大額獲利很難釋出給員工下,自然減少整體製造業的可分配給員工的金額。此一現象說明,獲利過度集中在少數產業將不利於整體薪資上漲。

二、低薪工作爆增

利潤薪資轉換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的利潤雖然增加,但低薪工作卻越來越多,導致企業人力的單位成本下降,利潤分配給員工的比例隨著低薪工作的增加而降低。為什麼企業低薪工作大增卻能獲得更高的獲利?這主要是企業運用自動化與特定的創新模式的結果。以服務業為例,便利超商、賣場、連鎖餐飲、連鎖平價服飾店、物流業、大型電商網站,以及現在正夯的Uber均是靠著創新的營運模式,並雇用大量低技術的廉價勞工協助完成營運。在整個過程中,真正為企業創造利潤的是創新模式本身,勞工雖然必要,但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貢獻不大,而且隨時可以替代。對於某些製造業也有類似情形,它們在採行自動化後,所需勞工的技術層次反而降低。

表三顯示2001年以來,低薪工作增加的數量。在此期間,製造業增加約13萬個低薪工作(非監督專技人員),成長9%,服務業則增加約75萬個,成長37%,兩者總數達88萬人,占2016年整體受雇員工的12%。照理說,隨著產業的創新、自動化、及ICT的應用,產業勞力密集度將會降低,技術層次低的工作將因科技發展、製程與流程的改善而減少,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數量將會增加。在台灣,此一現象的確出現在製造業,在上述期間,製造業專技工作增加的數量高於非專技工作,但服務業的低技術工作的增加數目卻遠大於高技術工作。除了因為很多服務業具有勞力密集的傾向外,上述「創新模式」的氾濫是一個重要原因。

  • 表三 製造業與服務業(非)監督專技人員受雇員工人數及比例
image0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四顯示,2001-2016年低技術工作增加最多的前三大分業,分別為批發零售業、支援服務業、與住宿餐飲業。三個分業均為服務業,增加人數共56萬人,占所有新增低技術員工的63%。批發零售的低技術員工占該產業全體員工的74%,支援服務業更高達85%。惟此兩產業卻有不錯的獲利,期間支援服務業獲利成長35%,批發零售業更成長53%。但由於其雇用的多為低薪的工作,利潤薪資轉換率均很低,為導致台灣低薪的因素之一。

4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四:各分業低技術員工增加人數(2001-2016)與占整體員工比例(2016)

三、非典型就業與移工

企業為了降低人力成本,以部分工時、臨時工、人力派遣等非典型的方式雇用勞工。對於非典型勞工,企業通常只需支付其實作的工資而不需分配紅利,對低技術勞工亦多僅支付最低薪資。因此若越多非典型員工取代正式員工,上述的轉換率就越低,整體薪資就無法提升。根據統計,我國部分工時勞工由2008年的24.5萬人,增加至2016年的36.4萬人;而臨時工與人力派遣人數由48萬人增加至61萬人,整體非典型勞工已占受雇員工人數的9.8%。

除了非典型就業,移工也是造成利潤薪資轉換率低落的原因之一。現有研究多認為,移工會對本國勞工的就業與薪資產生負面影響。即使有研究指出,雇用外勞將提升本國技術勞工的薪資,但其幅度仍遠不及對非技術勞工所造成的薪資水準下降。

因此,整體而言,雇用外勞會阻礙台灣整體薪資的增加應可在實證上獲得支持。2001年,我國移工人數為30.4萬人,2016年已成長一倍至62.5萬人,其中製造業雇用37萬人,占該業雇用人數的13.6%。社福看護工與家庭幫傭則有23.7萬人。在製造業中,以金屬製品、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塑膠製品與紡織等業雇用最多的移工,金屬製品製造業高達27%的員工為外籍勞工。

目前台灣非典型就業加上移工人數已達136萬,占整體受雇員工的18.5%,如此龐大的人口數自然對台灣薪資有抑制的作用。

四、未分配盈餘增加

企業除了將盈餘分配給員工外,其他盈餘大部分分配給股東,另一部分可能不分配,變成未分配盈餘。未分配盈餘比例增加,可分配給員工的利潤總額自然就減少,若再加上分配給股東的比例增加,員工可得的部分就更少,這些均導致轉換率降低。事實上,在2001至2015年正是我國未分配盈餘快速增加之時,其占整體盈餘比例由14%上升至32%。然而,未分配盈餘增加只是現象,背後可能原因包括稅務上的考慮、儲蓄以備未來投資之用、增加流動性以應付經營環境的不確定等。由於期間企業超額儲蓄亦大幅增加,上述投資動機應不是近來未分配盈餘增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