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人進化史:從嚴肅聖人變身慈祥肥爺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聖誕老人的形象和聖誕節正式走向商業化是在十九世紀末。最初在英國問世的聖誕卡,於1875年被引進美國,德國移民路易斯.布朗意識到聖誕卡的無限商機,在麻薩諸塞州僱用數百名員工,製作大量的卡片販售。另一方面,百貨公司競相以華麗的燈具裝飾,誘惑消費者上門。
文:Lena(書傳媒編輯)
我們早已習慣每到年末,就會有個一身紅衣、白色大鬍鬚的圓滾滾老人,發出「hohoho」的笑聲為每個孩子發送禮物。然而,你知道如此令人熟悉的聖誕老人形象,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嗎?韓國經濟學教授宋炳建在《讀畫搞懂世界經濟史》中解謎了這段故事,聖誕老人的原型人物,其實是西元四世紀的一位嚴肅、穩重的聖徒──聖尼古拉!會有這樣的轉變,全球化貿易的興盛功不可沒。
從聖尼古拉變身成聖誕老人
聖尼古拉出生在如今的土耳其,是決定三位一體論為基督教正統的主教之一。然而他更為人所知的是熱中慈善活動,例如:偷偷把金幣袋送給因為沒有嫁妝而將被迫賣淫的三名處女。因為他的善行非常多元,因此日後被推崇為船員、弓箭手、當鋪業者和兒童的守護聖人。到了中世紀時,更形成在12月6日聖尼古拉節時送禮物給小孩的習俗。
另一方面,紀念耶穌誕生的聖誕節從四世紀以來就是12月25日。隨著時間過去,紀念聖誕節的人愈來愈多,慶祝晚餐愈來愈豐富,到了十六世紀初,歐洲瀰漫著宗教改革的氛圍時,比起聖尼古拉節,馬丁.路德更希望兒童將聖誕節當作收禮物的日子;同時英國也不再重視聖尼古拉節,因此自然而然地確立了英國版的聖誕老人──聖誕之父(Father Christmas)在12月25日出現的風俗。
奠定現代版聖誕老人形象的關鍵推手是美國
雖然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概念,是經過數個世紀演變而來的;不過,聖誕老人之所以會進化成如今的形象,關鍵是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
據宋炳建介紹,十九世紀後,聖誕老人的形象已接近現代的模樣。1823年美國詩人克萊門特.摩爾撰寫的詩〈聖尼古拉來訪〉(Visit from St. Nicholas)廣受大眾喜愛,在平安夜等待聖誕老人到來的風俗因此傳播開來。1843年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發表的《小氣財神》,使聖誕節和聖誕老人為全世界所熟知。約翰.李奇為《小氣財神》初版畫的插畫中,「現在的耶誕精靈」頭戴冬青葉製成的花環,身穿厚外套。不過,外套顏色不是紅色,而是綠色。

聖誕老人的典型模樣固定下來,歸功於十九世紀中期的插畫家托馬斯.納斯特。納斯特在美國人氣雜誌《哈潑週刊》,總共畫了三十二幅有聖誕老人出現的聖誕節畫作。畫中的聖誕老人身材肥胖,一臉白鬍鬚,穿著鑲白毛紅外套,爬入煙囪將禮物放入小孩懸掛的襪子裡。和現代聖誕老人相比,唯一的差異是他戴的不是紅帽子,而是花環。

但是,聖誕老人的形象並不是從單一、類似的模樣進化而來。1858年刊登在同本雜誌的聖誕老人插畫,模樣卻截然不同,這位聖誕老人沒有蓄鬍,穿著陌生的服裝,坐在火雞拉的雪橇上。可以看出,在納斯特畫作出現前,聖誕老人的形象便如此多元。宋炳建更認為,若說聖誕老人的標準肖像出自納斯特之手,一點也不為過。

聖誕卡、聖誕禮物、可口可樂──聖誕老人是如何商業化的?
聖誕老人的形象和聖誕節正式走向商業化是在十九世紀末。最初在英國問世的聖誕卡,於1875年被引進美國,德國移民路易斯.布朗意識到聖誕卡的無限商機,在麻薩諸塞州僱用數百名員工,製作大量的卡片販售。另一方面,百貨公司競相以華麗的燈具裝飾,誘惑消費者上門。狄更斯小說《小氣財神》中,家人齊聚一堂溫馨歡度聖誕節,相互贈送聖誕卡,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聖誕節文化;然而在美國卻變成追求利潤,由企業主導的形態。
到了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經濟和文化影響力擴大,聖誕老人也跟著舉世聞名。烏道.克卜勒1902年為時事雜誌《潑克》所繪的作品中,描繪了聖誕老人在新成為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發送禮物給原住民小孩的模樣。聖誕老人在給玩具前,先遞出的禮物是「山姆大叔給菲律賓人的」書堆,傳達出美國的統治教育會為菲律賓人帶來「文明化」的形象。不過,就算是在炎熱的天氣裡,聖誕老人還是穿著厚重紅外套,小孩因此愣愣地看著受不了炎熱,脫下外套搧風的聖誕老人。

至於可口可樂廣告中具有代表性的聖誕老人,則是在1931年登場。那時是經濟大恐慌陰影籠罩的時期,在為了讓可樂重生為不只是夏日飲品,而是四季飲品的宣傳策略下,畫家海頓・珊布所畫的一系列廣告大受歡迎,聖誕老人心地善良、活力旺盛、胖胖老爺爺的模樣,深深烙印在消費者腦海裡,不僅讓可樂銷售量在淡季激增,還讓一般民眾因為不景氣和失業而壓抑的心情,得以暫時解脫。可口可樂的聖誕老人廣告,也因此晉身於廣告傳奇之一。
隨著全球化貿易的興盛,當全世界人手一罐可口可樂的同時,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橫越寒冷冬夜滑入煙囪、在小朋友的襪子裡塞入禮物的聖誕老人,也成為全人類共同分享的形象。即使是在炎熱季節迎接聖誕節的南半球或低緯度國家,聖誕老人的形象也幾乎一樣。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