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創傷》:所有無愛母親的共通特徵就是,不承認母女界線的存在

《母愛創傷》:所有無愛母親的共通特徵就是,不承認母女界線的存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妳無法改變母親的行為,只有她能改變自己。但是,透過改變妳的個人行為,妳確實有辦法改變母女關係。

妳不用道歉、解釋、試圖將一切合理化或低姿態懇求,只需精準到位地說出妳的立場聲明: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那些才是溝通的重點。

  • 第三步:準備好回應方式,並實際運用

如果我們身處完美世界,一旦妳表達了個人意願,母親就會立刻抱著妳說:「沒想到我之前讓妳如此困擾,我一定改!」此後妳就能擁有一段完美的母女關係。不過在真實世界,與無愛母親拉鋸的過程可不會如此簡單。母親一定會在發現妳試圖設置邊界時大感震驚,畢竟她很少(或從未)看過妳立場堅定的模樣,大概也假定妳不是這種人,當發現妳獲得的全新力量時,她一定會倍感威脅,並想要反擊。

因此,就跟之前練習非防禦性溝通技巧一樣,面對她可能會說出的話,妳一定要有所準備,並練習可能的反應。但這次的重點在於堅定立場,以免被捲入替自我行為辯解及解釋的迴圈,此外,也要避免自我批判。以下是幾個例子(在本章的後面,還會提供更多例子):

  1. 【當她說】「為什麼現在要這樣?妳以前並不覺得困擾呀!」
    【妳就說】「其實我一直為此困擾,媽。只是以前不敢說什麼,但我不會再接受……」
  2. 【當她說】「妳被什麼影響了?」
    【妳就說】「我只是變得更有勇氣,看得也更清楚了,媽。我不會再忽視、原諒或接受妳的越界行為,也不會再為妳找藉口了。」
  3. 【當她說】「是誰在背後慫恿妳?」
    【妳就說】「完全是我自己的意思,媽。我已經思考很久,不再願意接受現狀了。」
  • 第四步:確認合理的退場方式

妳的母親可能會抗拒或拒絕尊重妳所設定的界線,如果她反應不佳,妳必須規劃好回應的說詞或作法。我不是要妳懲罰她,重點在於遠離她的傷人行為,畢竟一旦妳設下界線,就代表不再接受母親的特定行為。

【確認安全距離】

為了保護妳不再受那些行為傷害,並向妳及母親證明自己意志堅定,妳必須與那些行為保持距離。那麼,該如何將母親推到安全距離以外?

一、首先,再次清楚地陳述妳的立場聲明及界線。

二、如果仍無法獲得應有的尊重,妳可以:

  • 離開。
  • 要求母親離開。
  • 掛掉電話。
  • 降低兩人之間聯絡的頻率。

當然還有其他可能的回應方式。請在思考之後,規劃出最能讓妳遠離母親惱人行為的策略。但我想強調,當母親無法尊重妳的界線時,我之所以要妳與她的無愛行為保持距離,目的絕非報復、傷害或羞辱她,而是要妳考量自己的最佳利益後,採取行動。

事先規劃行動細節,向母親預告,並承諾自己將堅定執行——藉由這些準備,妳才能把想法清楚地向母親表達,也才能確保自己言行一致。

妳無法改變母親的行為,只有她能改變自己。但是,透過改變妳的個人行為,妳確實有辦法改變母女關係。

相關書摘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寶瓶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唐娜・費瑟(Donna Frazier Glynn)
譯者:葉佳怡

母愛創傷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問:
媽媽,妳愛我嗎?
美國版《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探討「母女關係」力作。

本書特色

◎認清「無愛母親」的五種典型:嚴重自戀的母親;過度糾纏的母親;控制狂母親;需要母愛的母親;忽視、背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

◎蘇珊.佛沃博士向來擅長說出人們難以面對的真相,以及大家在「完美伴侶」與「快樂家庭」表象背後對待彼此的真實樣貌。隨著愈來愈多女兒帶著母親留下的傷口前來求助,以及自己在母親過世後,對於這段母女關係所走過的療傷經歷,她決定陪伴因母親沒有愛人能力而受傷的女兒們,辨識母愛創傷,進而療癒母愛創傷,修復母女關係,細細撫平那深觸靈魂的傷。

◎妳深深受了傷,但妳可以幫自己療傷:這個量表有助於釐清長久以來,「母女關係」對妳造成的影響。

妳是否:

  • 不確定母親愛不愛妳,並且在想到她可能不愛妳時,感到一陣羞愧?
  • 感覺必須為所有人的幸福負責,卻獨漏自己?
  • 相信母親的需求、欲望和對妳的期待,比妳自己的想法重要?
  • 相信必須努力才能得到愛?
  • 相信無論妳怎麼做,母親都會覺得不夠?
  • 相信妳必須保護母親,即便清楚她的所作所為正在傷害妳?
  • 只要不配合他人就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是壞人,尤其面對母親時特別嚴重?
  • 不願跟母親分享生活細節與感受,因為知道她會拿來對付妳?
  • 感覺自己不停在追求他人的認可?
  • 無論有了多少成就,仍常感覺害怕、內疚、渺小?
  • 懷疑自己有什麼毛病,並怕因此永遠找不到愛妳的另一半?
  • 不敢生小孩(前提是想生小孩),因為怕他們「會變得跟我一樣一團糟」?

這些都是無愛母親留下的傷,根源通常可追溯至妳的童年。但即便發現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都請不要認定自己「完了」或「注定毀了」。藉由本書協助,妳可以立刻做出許多實際改變,改善人生。

getImage
Photo Credit: 寶瓶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