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街頭抗爭的群眾擋的不是路,而是即將修惡的勞基法

在街頭抗爭的群眾擋的不是路,而是即將修惡的勞基法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真有更好的方法抗議過勞的法案,沒人會願意汗流浹背地奔跑在台北街頭和警方對峙,甚至遭警方驅離、逮捕、押上警備車,載至內湖、關渡、南港和木柵等地丟包。

12月23日反對勞基法修惡遊行結束後,不願離去的民眾發起了游擊戰式的抗爭,陸續佔領並癱瘓多個路口。不少遭擋道的駕駛人憤怒難平,但筆者要說,究竟是不得已出此下策的受害者勞工該為此負責,還是急於修惡法案的政府?當晚,群眾擋的不是路,而是勞基法。

在國外,勞工團體的抗爭時常是以罷工或癱瘓交通等方式進行,而且往往是採到痛處才能有效達成目的:諸如鐵路運輸業罷工癱瘓交通、耕耘機開上街、讓核電廠供電不足等等。而大眾皆能體會這是在爭取其勞動權益的「必要之惡」。反觀台灣的阻斷交通抗爭,像是關廠工人臥軌,或是這次勞基法游擊戰,皆遭到部分民眾的不諒解;與國外相較之下實在有不少進步的空間。不妨拿出同理心,站在這些弱勢者的角度思考,若我們今天是工廠惡意倒閉受害的工人,或者是有可能遭血汗班表壓榨而過勞的勞工,是否希望能向路人借用一點時間,表達爭取基本權利的訴求?

推薦閱讀 ▶【影片】為什麼法國人常罷工、敢罷工、懂罷工?

回到12月23日下午和晚上,各種不同職業的勞工均拿起麥克風輪流發言,有高中生、來自南北各地的大學生、醫護、工程師、運輸業者,帶著小孩的家長、桃園空服員職業工會,也有非典型工作者、遭中油剝削年資的派遣工、設計師、文字工作者,也有NGO工作者,遠道包車而來的勞工等等。號稱過勞之島的台灣,有這麼多不同領域的人們站出來,可見議題層面牽涉之廣和共鳴之大;而發言所提及,關於法案的影響:過勞的傷害、責任制的剝削、勞檢的不完備、輪班間隔不夠休息或陪伴家人、勞資協商的脆弱、對未來工作環境的擔憂,以及組工會之必要等等,均是政府和大老闆吃早餐之外,更應該傾聽的聲音。

的確,事實擺在眼前,政府對於修法的隱憂仍未提出有說服力的解釋,七休一的放寬、輪班間隔的縮短、加班上限的提高、以及功能薄弱的勞資協商、取消以價制量的加班費計算方式等等。許多讓大眾無法放心的「彈性」是否只是向資方靠攏以及讓勞工增加過勞風險的「功德」而已?若真打算如此,不是應設法協助所有勞工成立各式工會,以便完善勞動權益的保障嗎?所謂的勞動基準法,應該是保障權益的門檻,而不應單純撇清「特例並非通則」而將保障降低;屆時究竟會有多少特例呢?而各地主管機關的「備查」究竟效用多大,也讓所有人都很擔心。想加班究竟是真的「想加班」還是薪水過低呢,相信答案已十分明顯,付出過勞的代價僅換得核實計算的加班費絕非勞方願意的。

賺錢很重要,但健康更可貴,大部分人都會是適用勞基法的勞工,都和此次修法相關,也都可能是潛在的過勞受害者,每個人都應一同關注。要如何讓企業有彈性和兼顧保障勞權,絕對不只是勞團的事。若真有更好的方法抗議過勞的法案,沒人會願意汗流浹背地奔跑在台北街頭和警方對峙,甚至遭警方驅離、逮捕、押上警備車,載至內湖、關渡、南港和木柵等地丟包。當用路人朝抗爭者怒按喇叭時,是否忘記自己也是勞工呢?請記得,群眾擋的不是路,而是修惡的勞基法。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