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什麼小孩?男人還是專心賺錢吧!」你請育嬰假時遇過類似的刁難嗎?

「帶什麼小孩?男人還是專心賺錢吧!」你請育嬰假時遇過類似的刁難嗎?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代社會對「完美勞工」的想像,往往是一種刻板印象化的男性勞工——他沒有家務工作或育幼托老的問題,這些「家庭內的瑣事」會由他的女人來負責。

帶什麼小孩?男人還是專心賺錢吧

認真地問:大家在申請育嬰假時,遇過類似的刁難嗎?

我們陸續收到男性朋友的詢問,提到他們在育嬰/育幼方面遇到難題,例如使用育嬰室時感覺像是次等公民,或者育嬰假「非常難請」。

男性休完育嬰假回歸職場 調職解雇樣樣來(上)(下)〉報導談的是日本狀況。日本勞動組合總聯合會(RENGO)曾進行調查,發現超過10%的職業男性,遇過「父性騷擾(paternity harassment,男性難以申請育嬰假、或因為申請育嬰假而遭到排擠的現象)」,其中65%的人,最後選擇放棄育嬰。

就在日本政府希望2017年能將男性申請育嬰假的比例提高到10%時,台灣政府早一步樂觀地指出男性申請育嬰假比例達到17%,「已見成效」。不過,從女性申請育嬰假的經驗來看,這很可能只是政府沉浸在數字中沾沾自喜,忽略了民間實際上仍在原地踏步。

至今,職業女性想要申請育嬰假,依舊困難重重。今年年初,才有科技公司無故解雇申請育嬰假的女職員。至於男性,申請育嬰假的困難通常可歸納成下列三種:

  1. 經濟壓力。留停津貼有限,當男性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家計收入者時(例如在日本),便更不可能申請育嬰留停。
  2. 職場壓力。上司不支持,同事不諒解,認為請育嬰假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分攤到其他人身上。
  3. 角色期待的壓力。「男主外女主內」的印象仍然存在,就算伴侶之間彼此合意,來自鄰里家屬的閒言碎語或擔憂關照,仍讓人難以承受。

不只第三點,前兩者其實也和性別期待有關。

首先是經濟壓力。當日本社會期待女性結婚便須離職專心照顧小孩,男性自然會成為主要或唯一的家計收入來源。又或者,當社會鼓勵男性就讀有「錢途」的科系、期待男性應該努力追求升遷才叫有上進心、認為女性的工作只是貼補家用、希望女性在工作之餘能夠親手操持家務……於是,同樣是「負起家庭責任」,男性傾向投入更多精力爭取薪資較高的職位(因為男人賺錢養家才叫負責),女性則可能選擇工時彈性或薪資較低的兼職工作(因為女人若不能親自照顧小孩,就算賺再多,仍不算好媽媽好太太)。

最終,種種性別期待交互累積,形成了男高女低的薪資差距現狀。至此,當有迫不得已的育幼需求時,讓女性育休甚或離職來負責育幼,看起來便是再自然不過的理性選擇了——只是,儘管這樣的「理性選擇」乍看確實是基於機會成本的考量,我們仍不能忽略它其實是在「男高女低」的薪資差距、以及「男外女內」的性別期待下,一種「不得不選」的唯一正解。

至於職場壓力,則反映出社會將「育幼托老」視為個別家庭的責任,同時這個所謂的「個別家庭的責任」,往往也是性別化的:賺錢是男人的事,而親自育幼托老的那個,則應該是女人。結果,嚴重一點的狀況,是女性必須因結婚而離職,因為公司不希望你為了育幼托老,而無法全心全意地將人生奉獻給公司;好一點的狀況,則是雖能請育嬰假,但育幼托老仍被認為是「女人的事」,男性不該跟著湊熱鬧,因此繼續被排除(或逃避)在親職大門外。

Depositphotos_19212513_xl-2015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對此我們必須多談一件事:當代社會對「完美勞工」的想像,往往是一種刻板印象化的男性勞工【註】——他沒有家務工作或育幼托老的問題,這些「家庭內的瑣事」會由他的女人來負責。這個女人可能是他的媽媽,他的太太,他的女友,或者他的女兒。總之,這個勞工既可以、也應該全心全意地將人生奉獻給職場。

對於想要投身職場的女性而言,這種完美勞工的想像非常可怕:尤其當社會期待女性必須兼顧家庭、照顧好「家庭內的瑣事」時,她們很可能必須透過單身生活,才能抖落這些期待的包袱,以便「全心全意地將人生奉獻給職場」,成為「有野心、肯上進、願意將工作當成職涯來發展」的完美勞工。

而對於想要將更多時間分配給家庭生活的男性而言,完美勞工的想像則反過來將他們綑綁在工作裡。報導中,主管對那位想請育嬰假的男性所說的話,或許正好說明了這一點:「你老婆非得要上班才行嗎?」意即一個大男人,為什麼要親自處理那些「家庭內的瑣事」呢?

註釋

我們先前分享過關鍵評論網的「粉紅男人」系列專題,探討了男性在女性化職場遇到的議題。最主要的挑戰是「男子氣概不足」:你是個男人,怎麼會從事這些娘娘腔的女性化工作呢?於是,男性可能發展出各種策略,例如強調自己的力氣或理智等「男人味」,或者努力升遷爬到管理職位,以緩解掉這種陽剛壓力。

徐宗國(2001)在〈拓邊照顧工作:男護士在女人工作世界中得其所在〉中,便細緻地分析了男性護理師的職場遭遇與應對策略。有趣的是,男性在女性化職場中,也可能享有某種「優勢」:他們更容易升遷。其中一個原因是,主管認為「男護士把護理當成職涯,女護士把護理當成工作」,意即前者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精力與成本在工作中。

不少人在談到性別分工或薪資差距時,也會主張「認真的勞工本來就該獲得升遷機會」。既然男性願意投入更多在工作中,在商言商,從公司的立場來看,重視男性勞工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裡有幾件事必須討論:

首先,「認真的勞工本來就該獲得升遷機會」,這句話裡的「認真」是指什麼?如果是合理要求,那這句話自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所謂的認真,是指超時加班不拿加班費、共體時艱願意領低薪、隨傳隨到下班還看Line……這恐怕已經不是認真與否的問題,而是慣老闆壓榨勞工的勞資議題了。當我們不去檢視「勞工應該認真地投入工作」這個標準中,關於「認真投入」的要求究竟合不合理時,它便可能成為資方用來粉飾勞動壓迫的漂亮藉口。在台灣,醫療業目前也幾乎全面淪陷,血汗過勞,「因為認真所以適合升遷」這樣的理由,時至今日或許更該仔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