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和他的兩個「老朋友」:星國如何成為兩岸信任的溝通平台?

李光耀和他的兩個「老朋友」:星國如何成為兩岸信任的溝通平台?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藉助《李光耀回憶錄》中的外交實例,探究新加坡當年如何在李光耀平等發展與兩岸領導人的關係下,成為如今兩岸所信任的溝通平台。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是傑出的政治家。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從依附英國的前殖民地,轉型為獨立自主的城邦國家。他不僅將新加坡建設成井然有序、法紀嚴明的社會,也使之晉升至全球經貿樞紐。在國際場合上,李光耀盡顯新馬華人通曉多元文化、多種語言的優勢,遊走各國扮演聯絡人的角色,並為新加坡謀取更多外交空間。

筆者一直為李光耀寬廣的國際視野著迷。針對中共與中華民國之間的恩怨,他總是能跳脫意識形態,提供平衡的觀點。台海飛彈危機時,他曾表示:「中國領袖說我是他們的老朋友,而我和台灣卻是更老的朋友」,試圖化解兩方激烈的衝突。為了維護新加坡的國家利益,務實的李光耀一向保持中立,絕不得罪或偏袒任何一方。由此反映,小國絕非無外交。

本文藉助《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中的外交實例,探究新加坡當年如何在李光耀平等發展與兩岸領導人的關係下,成為如今兩岸所信任的溝通平台。

李光耀與蔣經國,堅定的「反共情誼」

建國後,新加坡與台灣的互動主要在國防層面。台灣願意提供新加坡缺少的軍事訓練場地,以此擴展有限的外交空間。當時的蔣經國與李光耀同仇敵愾,皆視共產主義(中共和馬共)為最大威脅。這乃是雙方得以建立軍事合作的前提。台灣甚至對新加坡部隊在台進行的「星光演習」幾近分文不收,頗為厚待。

礙於身份,蔣經國無法自由訪問各國,李光耀成了他瞭解國際形勢之消息來源。每回李光耀訪台,兩人都會交換意見,蔣經國得以確認他對大格局的判斷正確與否。

在李光耀眼中,蔣經國是個務實、冷靜的人,開口前必深思熟慮,且不會信口開河。皆因蔣經國理性、沉穩的人格,每當台灣陷入困境時,他都能審時度勢,帶領台灣渡過難關。

本外省籍人士之間的矛盾,李光耀看得十分透徹。他曉得外省人僅佔台灣人口的少數,故他們的政壇份額終會被本省人取代。主張台獨的群體又為當時的外省人所不容,蔣經國只會選擇能延續其反共政策、不搞台獨的人才。因此李光耀隨機應變,先把駐台代表從浙江裔改為閩南裔,並開始結識國民黨籍的本省人。

他與有台獨傾向者則保持距離,以免觸及蔣經國的底線。新台關係建立在李光耀和蔣經國互相理解、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私底下始終維持緊密。

李光耀與華國鋒,道不同不相為謀

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後與中共建交的國家,早期並無邦交關係。這是基於李光耀的反共原則,他擔心中共會派人滲透新加坡華人群體,招致東南亞各國對新加坡的疑慮。反之,中共在60年代亦不承認新加坡共和國,並將之與馬來西亞一併視為「新殖民主義的陰謀」。北京電台更曾污衊李光耀為「英美帝國主義的走狗」。

直至70年代,因應蘇聯的威脅,中共被迫放下在四處散播「革命」的身段。由此中共確立了新的華僑政策,不再鼓勵他們回中國,也不支持當地的「革命」運動,是以消除東南亞各國對中共的戒心。馬來西亞與中共建交後,李光耀才開始與中共接觸,並於1976年5月正式訪中。為顯示新加坡的非華人屬性,李光耀特意安排印度族和馬來族的部長隨行,且一併以英語進行會談。

RTX174Q7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接待新加坡代表團的是華國鋒,正逢周恩來過世、鄧小平被下放。面對這個態度強硬的共產官僚,李光耀毫不示弱,強調不能讓外界認為新加坡華族比例占多數就「必然親中」。他進而表示,若中國有意協助成立新加坡的共產政府,必會加深兩國分歧。

然而,華國鋒仍按照制式的共產辭令批判美帝國主義和蘇聯修正主義,毫不理會李光耀的觀點。

有趣的是,第三天早上李光耀一起參觀了長城和明十三陵,午後抵達釣魚台國賓館時已筋疲力竭,中共外交部卻在下午安排了會談,此舉讓李光耀聯想到新加坡共產黨曾用來消耗他精力的伎倆。

這天的會談上,華國鋒責問新加坡為何仍與台灣發展軍事聯繫,李光耀隨即反駁,稱新加坡即便承認「一個中國」,不代表不跟國民政府打交道,台灣的治權並非由中共掌握,且是新加坡軍事訓練的合作夥伴。華國鋒咄咄逼人的種種言論始終不討李光耀的歡心。

李光耀與鄧小平,務實主義好夥伴

鄧小平復出後,仍延續黨內反蘇政策,拉攏東南亞國家孤立蘇聯。李光耀一再提醒他要停止輸出共產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方能消除東南亞各國對中共的猜忌和敵意。這話早在他上次訪中時對華國鋒說過;但不同於典型共產官僚,鄧小平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態度,向李光耀請教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在李光耀的建議下,中共終止了對外聲援共產「革命」的電台廣播。鑒於中共長期的意識形態掛帥,鄧小平展現了同儕中少有的務實態度,與持現實主義外交觀的李光耀意氣相投。

1985年李光耀訪中會見鄧小平時,兩人談到蔣經國的接班人事宜。鄧小平擔心蔣經國一逝世,台灣便會陷入混亂,可能引發「兩個中國」的局面。對此,鄧小平想利用過往的「莫斯科同窗情誼」尋求與蔣經國合作。他委託李光耀將此意願傳達到台北。

有趣的是,蔣經國靜默不答,這或許是源於他對中共所採取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同時體悟到鄧小平對後蔣經國時代的台灣政局有疑慮,李光耀在處理兩岸歸屬問題上謹慎為之,避免在尚未明了新任總統的兩岸政策下,表達新加坡在兩岸政策上的官方立場。

RTX7BLT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李光耀與兩岸,作為協調者的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社會身處大中華的邊陲,與中國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李光耀身為華裔,有扮演兩岸聯絡人的先天優勢。蔣經國從他獲取國際情報,同時得到中共形勢的訊息。鄧小平則透過他傳話給蔣經國,並屢次詢問後者的消息。李光耀將此二私人關係轉化為新加坡的外交紅利,這對新中、新台關係的延續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