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林語堂: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語堂總結喝茶,是從古人的妙論中尋找證據支撐,融入自己的感受後形成一套說法。他敬佩蘇東坡無茶不歡,寫茶的妙處,直接從明朝人吳從先、許次紓那裡找依據。自己講出來,卻更有普世意義,「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

文:周重林、李明

林語堂——茶文化傳播大使

茶與女人

長大後的林和樂改名為林語堂,手執菸斗,笑容滿面,是他留給大眾最具衝擊力的印象。林語堂曾經在編輯室裡寫過十大戒條,其中第九條規定:「不戒癖好(吸菸、啜茗、看梅、讀書等),並不勸人戒菸。」此時的他已經不滿足於聽故事,他也要講故事;不僅自己喝茶,還用文字描述感受,傳播喝茶文化。比如著名的「三泡說」:「嚴格地說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 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照理論上說起來,鑑賞家認第三泡的茶為不可複飲,但實際上,則享受這個『少婦』的人仍很多。」這樣的描述文字,易勾起讀者精微細緻的心理聯想,傳播力自然節節攀升。

以美女喻茶,林語堂自然不是第一人,他欣賞的蘇軾早就說過「從來佳茗似佳人」。第一個把泡茶與泡妞聯繫起來的,是明人馮開之。因為他事茶,取水、劈薪、烹燒、用茶—— 每每都親力親為,別人不解他為何如此操勞,他回答說,泡茶如美人,如古法書畫,豈宜落他人手? 此妙論深得人心,不僅張大復記了,許次紓也記了他們茶媲美佳人的發現:

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余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婷婷嫋嫋十三餘,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開之大以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則再巡已終,甯使餘芬剩馥,尚留葉中,猶堪飯後供啜漱之用,未遂棄之可也。若巨器屢巡,滿中瀉飲,待停少溫,或求濃苦,何異農匠作勞。但需涓滴,何論品嘗,何知風味乎。

茶近佳人,是愛情的催化劑,因為一杯茶水,彷彿愛與佳人唾手可得。甚至,在不可揣測的方面,茶性與女性也有著驚人的一致。又有幾個人敢說,自己知曉茶、知曉女人的一切呢? 她們都像雲一樣飄逸,像霧一樣曼妙,又像星空一樣,看似觸手可及,可一旦你伸出手,又發現這不過是癡人一夢而已。

開茶館的朋友經常訴苦說,茶藝師流動很大,大部分原因是茶客把女茶藝師捲跑了。女人一近茶,幾乎都會呈現出在其他場景不可見的曼妙氣質,讓人愛意頓生。茶在誘惑人,人也被茶蠱惑。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有〈題美人捧茶〉,寫得太充滿文人的惡趣味了,但阻擋不了人們的覬覦之心。

中泠乍汲,穀雨初收,寶鼎松聲細。
柳腰嬌倚,熏籠畔,斗把碧旗碾試。
蘭芽玉蕊,勾出清風一縷。
顰翠娥斜捧金甌,暗送春山意。
微裊露環雲髻,瑞龍涎猶自沾戀手指。
流鶯新脆低低道:卯酒可醉還起?
雙鬟小婢,越顯得那人清麗。
飲時須索先嘗,添取櫻桃味。

有了這些前輩玩家的加持,林語堂來個「三泡說」,實在不是什麼難事。

郁達夫在《遲桂花》中說喝茶喝得有性欲,魯迅乾脆來個「事後茶、茶後菸」,林語堂更加生猛,讓筆下的牡丹在富春江畔的桐廬喝茶調情一氣呵成,「孟嘉起身去把燈吹了。晶瑩的月光自窗外瀉入,比在山谷間更皎潔。孟嘉開始脫下長袍,抬頭一看,牡丹正把襪子和別的東西,一件一件脫下來,扔在床邊的地板上」。

林氏飲茶觀

林語堂總結喝茶,是從古人的妙論中尋找證據支撐,融入自己的感受後形成一套說法。他敬佩蘇東坡無茶不歡,寫茶的妙處,直接從明朝人吳從先、許次紓那裡找依據。自己講出來,卻更有普世意義,「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具體的操作指南,他歸納了十條:

  1. 茶葉嬌嫩,茶易敗壞,所以整治時須十分清潔,須遠離酒類香類等一切有強味的事物,和身帶這類氣息的人;
  2. 茶葉須貯藏於冷燥之處,在潮濕的季節中,備用的茶葉須貯於小錫罐中,其餘則另貯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時不可開啟;
  3. 烹茶的藝術一半在於擇水,山泉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來自堤堰,因為本屬山泉,所以很可用得;
  4. 客不可多,且須文雅之人,方能鑑賞杯壺之美;
  5. 茶的正色是清中帶微黃,過濃的紅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檸檬、薄荷或他物以調和其苦味;
  6. 奶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飲茶半分鐘後,當其化學成分和津液發生作用時,即能覺出;
  7. 茶須現泡現飲,泡在壺中稍稍過候,即會失味;
  8. 泡茶必須用剛沸之水;
  9. 一切可以混雜真味的香料,須一概摒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玳玳花,以合有些愛好者的口味而已;
  10. 茶味最上者,應如嬰孩身上一般帶著「奶花香」。

從這十條經驗中不難看出,擇水觀來源於《茶經》,儲藏茶葉的經驗在今天家庭存茶中也用得著;如何使用沸水、掌握出湯時間,也說得通;茶的顏色,和幾人一起喝茶,加不加其他東西,這些都屬於個人偏好。對於泡茶實操,林語堂也有自己的觀察:

茶爐大都置在窗前,用硬炭生火。主人很鄭重地扇著爐火,注視著水壺中的熱氣。他用一個茶盤,很整齊地裝著一個小泥茶壺和四個比咖啡杯小一些的茶杯。再將貯茶葉的錫罐安放在茶盤的旁邊,隨口和來客談著天,但並不忘了手中所應做的事。他時時顧著爐火,等到水壺中漸發沸聲後,他就立在爐前不再離開,更加用力地扇火,還不時要揭開壺蓋望一望。那時壺底已有小泡,名為「魚眼」或「蟹沫」,這就是「初滾」。他重新蓋上壺蓋,再扇上幾遍,壺中的沸聲漸大,水面也漸起泡,這名為「二滾」。這時已有熱氣從壺口噴出來,主人也就格外地注意。到將屆「三滾」,壺水已經沸透之時,他就提起水壺,將小泥壺裡外一澆,趕緊將茶葉加入泥壺,泡出茶來。

這種沖泡方式叫功夫茶,流行於林語堂的家鄉漳州和僑鄉廈門,也是廣東潮州、汕頭和台灣的主流泡茶法。功夫茶茶具,有「一罐、二爐、三炭、四扇、五鍋、六壺、七杯、八漏」的說法。其中杯子宜小不宜大,林語堂的說法是「比咖啡杯小一些」,至於「魚眼」、「蟹沫」、「初滾」、「二滾」、「三滾」這些說法,來源於古人的經驗觀察,是對水的講究。整個過程,有人總結為九道(據鄭啟五《到閩南喝功夫茶》):

  1. 「白鶴沐浴」:用開水洗淨茶具。閩南功夫茶的茶杯特小,與北方喝白酒的小酒盅有幾分相似。
  2. 「觀音入宮」:把茶(常常是「鐵觀音」烏龍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約占茶具容量的五分,密度可觀。
  3. 「懸壺高沖」一詞很有力量,把滾開的水提高沖入茶壺或蓋甌,茶葉翻騰轉動,也意在溫茶和揚香。
  4. 「春風拂面」:用壺蓋或甌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湯清新潔淨。
  5. 「關公巡城」:把泡好的茶湯依次巡迴注入並列的茶杯裡,旋轉的茶壺成了漫步城頭的「關公」。
  6. 「韓信點兵」:或許因為「關公巡城」時「走馬看花」,茶湯注入各杯不夠均勻,那就得依靠「韓信點兵」來「補台」,一點點把茶湯均勻地滴到各茶杯裡,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
  7. 「鑑嘗湯色」:茶藝小姐把熱茶端給您了,可您千萬別急著喝,更不能「一口悶」,要先看茶,好好鑑賞杯中茶湯透亮的顏色。
  8. 「細聞幽香」:聞聞烏龍茶的香氣,最是那上品「鐵觀音」,似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桂花香,香氣淡淡,卻讓人心曠神怡。
  9. 「品啜甘霖」:這下您可以開喝了,但要不緊不慢,趁熱細啜;邊啜邊嗅,淺斟細飲。一杯入口,齒頰留香,喉底回甘(這是烏龍茶特別是「鐵觀音」的特點),心曠神怡,別有情趣。

概括說來,功夫茶沖泡,即「一水、二洗、三沖、四泡」,水要不生不老,洗是燙壺洗杯,沖的要領是「高沖低泡」,至於「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云云,自然是從文化流變上找自信,在技術層面,只是把茶壺裡剩下的茶水倒盡罷了。功夫茶對茶的品質是很講究的,茶葉需上好的福建烏龍茶或潮州鳳凰茶。這註定是一種精緻的飲茶方式,也是林語堂雅致生活的重要內容。

菸、酒、茶共性

抽菸和飲茶,並稱林語堂兩大嗜好。他曾經戒菸,沒有成功,寫文章辯解。他總結的「飯後一支菸,賽過活神仙」,引發了無數吸菸者的共鳴。喝茶亦如是,他不僅身體力行,一樣喜歡總結,上升為一種觀念,一種生活態度,」我認為文化本來就是空閒的產物。所以文化的藝術就是悠閒的藝術」。

他喜歡蘇東坡,還寫了一本書向他致敬,稱讚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練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