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東南亞會如何:回顧去年,預知暴風雨的前夕?

2018的東南亞會如何:回顧去年,預知暴風雨的前夕?
Photo Credit: Deposit Phot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縱然東南亞的暴風雨尚未襲來,這片區域的2017年已經波濤四起。這篇文章將會回顧這些波浪,簡單歸納和探討東南亞未來必須應對的挑戰。

文:馮嘉誠(東亞新觀點

暴風雨前夕總是平靜的。不過,縱然東南亞的暴風雨尚未襲來,這片區域的2017年已經波濤四起。這篇文章將會回顧這些波浪,簡單歸納和探討東南亞未來必須應對的挑戰。

一)東協成立半世紀:區域認同的挑戰

東協50閉幕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立了半個世紀,成員國透過外交渠道增加互信,化解了冷戰時代遺下的戰略互疑,促使東南亞朝向區域一體化。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今年與學者孫合記(Jeffrey Sng)合著《解讀東協》(The ASEAN Miracle: A Catalyst for Peace)一書,便大力褒揚東協成員國對東南亞和平穩定作出多重貢獻,高呼東協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關於東協的功過,筆者早前曾經仔細分析,故在此不贅。然而,東協未來面對的最大挑戰,已不再是成員國之間的邊境衝突。它們爭議的領域已經外伸到一個更宏大、更白熱化的國際權力競逐場(中美競爭),內擴至更微小的族群衝突,以及內部問題「國際化」(或外部化)的困境。東協一直強調「合一於多元」(unity in diversity),這固然是化解誤會的良方;但同時也會變成累積內部矛盾的毒藥,加大成員國達成共識的阻力。

東協與中國今年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框架》,這既是象徵著南海問題的里程碑,但亦意味北京已經「交貨」,短時間內再沒有迫切壓力與東協著手處理《南海行為準則》。《行為準則》原則上具有法律約束力,不過中國向來有意迴避在有關問題向東協作出讓步。專注研究中國東南亞關係的學者Ian Storey和台灣南華大學副教授孫國祥各自參考過《框架》內容(文件尚未公開),兩人共同表示該份文件僅有一頁長,而且「法律約束力」(legally binding)一詞更是無影無蹤。實力較弱的東南亞國家面對強勢中國,一向只能依賴外交調整(realignment)、軍事同盟及國際法的保障。即使《框架》不是南海協商的終點站,一旦它已是《行為準則》的初稿,那相信中國不會容許最後定案改動原則,國際社會更難指望借助明文律法約束任何在南海的擴張舉動;一旦《框架》已是東協的最大共識,那便意味了東協內部對大國威脅的演繹尚有一段差距(越南、新加坡支持《行為準則》具備法律約束力),進一步削弱組織對東協南海聲索國的價值。

二)羅興亞問題、雅加達選舉:種族危機恐一發不可收拾

印尼雅加達前首長鍾萬學與緬甸羅興亞人
Photo Credit: DKI雅加達省政府 & Tasnim News Agency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族群衝突在東南亞國家本來就不是新鮮事。迄自殖民地時代開始,宗主國製造族群矛盾拔去殖民地反抗外來入侵者的獠牙,順勢鞏固自己充當仲裁者的地位。東南亞國家解殖獨立後沒法(或刻意放棄)解決爭端,繼續任由族群問題像計時炸彈一樣,隨時爆炸。

關於東南亞種族宗教衝突和羅興亞問題的成因和影響,筆者在此就只略微補充部份事後發展。雅加達前首長鍾萬學在今年的首長選舉中落敗,相當大原因與他去年曾經「曲解」《可蘭經》,其言論觸犯了印尼「辱回罪」有關,導致部份回教徒選票送到競逐的阿尼斯(Anies Baswedan)手上。鍾氏其後甚至被判「辱回罪」罪成入獄。

當選的阿尼斯在十月宣誓當日發表就職演說,但內容充斥著印尼的身份認同問題,形容「本土」(Pribumi)人正在面對「殖民主義」(Kolonialisme)威脅,把自己當選描述成「本土」人爭取獨立的功臣,隱含著敵視當地華裔(鍾萬學便是華裔基督徒)的符號。來年印尼多個地方將舉行首長選舉,屆時便可仔細觀察種族/宗教主義如何在其他地方發酵。

這裡叮囑我們反思的,是轉型政體(或似馬來西亞這般長時間的選舉威權制度,electoral authoritarianism)如何平衡民粹訴求和人權價值:印尼政府今年十月通過法案,容許政府在沒有得到法庭許可下,解散違反「班查西拉」原則(Pancasila,建國五項原則,其中一項原則要求宗教共融)的大型組織。政府聲稱法案專門針對任何挑動社會衝突、違反宗教融和的激進組織,以及防止跨國勢力建立「伊斯蘭國」(IS)分支。加強政府對社會的監控可以壓止社會衝突;不過,相關法例也同樣可以為威權政體背書。印尼前總統蘇哈圖執政三十三年,動輒以空洞的「班查西拉」原則打擊政敵,早已見怪不怪。

從國際關係層面分析,這些「內政」都有機會變成國際議題,隨時改變國際勢力板塊:正當歐美國家向緬甸施壓處理羅興亞問題時,中國和印度都積極扮演調停角色,在緬甸和孟加拉之間進行斡旋。事實上,就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到訪的緬甸總統丁覺(Htin Kyaw)會面時,也摒棄歐美國家堅持的人道立場,刻意迴避討論有關事項。

在可見未來,羅興亞問題都會繼續分化東協,聯合國大會在平安夜通過決議案,要求緬甸政府停止迫害羅興亞人的軍事行動,東協成員國的投票意向便反映出「合一於多元」的脆弱一面: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贊成議案,菲律賓、柬埔寨、寮國、越南、緬甸反對,新加坡、泰國棄權。成員之間的分歧明顯不過。

三)李家風雲、洪森一強:政權交替處處荊途

李顯龍與妻子何晶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近期李顯龍與妻子何晶遭到弟弟與妹妹暗指濫權。

新加坡過去一直遭到外界戲謔為「李家王朝」,「李家」經常被視作一個整體。不過,當開國總理李光耀在2015年辭世後,「李家」成員不和的說法甚囂塵上,今年總理李顯龍的弟妹更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斥責兄嫂二人。李顯揚和李瑋玲的聲明除了牽涉到李光耀故居的處理方法外,更暗示李顯龍涉嫌濫權,以及對第三代領導人的刻意栽培和安排。此一聲明公開之後,雙方接連幾日在網絡空間開火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