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的料理——節供料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人在新年要吃節供料理,做法非常複雜講究,每樣菜都有其寓意。
如果你是日式超級市場的常客,應該會留意到十二月下旬開始,冰櫃那邊突然間會多了很多紅白魚糕、伊達卷、鯡魚卵、金栗、連頭大龍蝦熟蝦之類的食物出現。是的,那就代表日本太太要準備日本的新年料理了。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便以新曆的一月一日慶祝正月新年,而正月新年就要吃節供(せちく)料理,一般都簡稱作「おせち」。節供料理本來不是正月初一獨有,其他五節句(ごせっく,即是一月初七的人日、三月初三的上巳、五月初五的端午、七月初七的七夕和九月初九的重陽)也會製作節供料理來供奉神明。因正月新年是日本最隆重的節日,所以節供料理漸漸變發展成正月獨有的料理。節供料理使用的每一樣食材都有特別意思,日本人相信吃了之後能加深和神明的連結、祈求幸福。
既然說能「加深和神明的連結」,用的筷子也和平日的不一樣。吃節供料理時必須用「祝い箸」(いわいばし)。「祝い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筷子的兩邊都是尖的,一邊是神明使用、一邊是人使用,有「神人共食」的意味。這樣一邊人吃節供料理一邊和神明溝通,希望神明通過食物賜福。「祝い箸」用柳木製,因為柳木在春天最先發芽,而且生長在清水旁感覺神聖。實際還考慮到筷子切斷是極不吉利的兆頭,剛好柳木是不易折斷,柳的日文發音「やなぎ」也可寫成「家內喜」,用來做「祝い箸」就完美了。「祝い箸」會有很漂亮的筷子套,大除夕由一家之主在筷子套上寫上名字然後供奉在神面前,之後由初一至初七一直使用。
好,進入正題了,到底日本人的新年要吃什麼?食材又有什麼意味?先說說節供料理的構造。節供料理放在重箱(じゅうばこ)裡上菜,一般有三層。當然視乎家庭人數,如果只有夫妻倆,縮減成一、兩層也可。要注意每一層只會放入單數(一、三、五、七、九)數量的菜式,日本人相信單數才是吉利。先介紹這三層的構造如何。(「構造」這個字我是刻意選的,因為你看過下面的介紹便知道這個字用得多精準。)
第一層,日文名稱「一の重/いちのじゅう」,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層吧,又稱「祝い肴/いわいざかな」。放在這一層的食物可說是節供料理必備而且都帶吉祥意味的。裡面有黑豆、鯡魚卵、沙丁魚仔乾、紅白魚糕、伊達卷、昆布卷和金栗。
黑豆(くろまめ),由砂糖、豉油、鹽慢煮成帶甜味有光澤又飽滿的黑豆。寓意是「まめに(勤勉に)働き、まめに(丈夫で元気に)暮らせるように。」用中文來說寓意就是無災無病、勤勉誠懇地工作、強壯地生活。豆有很多種,為何一定要選擇黑豆呢?因為日本人相信黑色可辟邪。
鯡魚卵(がずのこ),是一排完整的魚卵除去其薄衣後醃製成的食物。鯡魚又名「春告魚/はるつげうお」,其魚卵極多、生產眾多為人所知。在日文的名字叫「ニシン」,和「二親」同音。寓意子孫繁盛、雙親健在。
沙丁魚仔乾(ごまめ),又稱作「田作り」是一些用豉油、糖、味醂煮的小魚乾。相傳是以沙丁魚作肥料的話農田可以有大豐收(五万俵這麼多的米!)而來的食物,寓意豐收。不過沙丁魚仔乾是關東地區的習慣,關西的話則換上たたきごぼう(醋醃打牛蒡)就是了,其根極長連綿開去,寓意世代永續;而打牛蒡則寓意打開身體祈求開運。
紅白魚糕(紅白かまぼこ),本來是供奉神吃的紅米白米而來。形狀為大半圓,模仿初日之出(初日の出/はつひので)的景象。另外,紅色代表驅魔、白色代表純淨,紅白雙拼在日本意思十分吉利。(所以國旗是紅白、元旦看NHK也是紅白……)
伊達卷(だてまき)、就是「はんぺん」(白色一片片很肥厚但質地像棉花糖的魚蛋片)跟蛋製作的食物。因其樣子很像書卷、掛畫,寓意來年更有學問、修養、文化,就是提升文昌運吧。昆布卷(こぶまき)同樣因其樣子像書卷,也常在節供料理裡出現。而且日文裡「昆布」與「喜ぶ」語帶雙關,多一重喜悅的寓意。
金栗(くりきんとん),就是脫皮後搗爛的栗子蓉。栗子蓉在日文叫「搗ち栗/かちぐり」,因搗的日文「かち」和勝利「勝ち」同音,寓意出陣勝利歸來。而栗子蓉顏色金黃,一粒粒團子形狀像金銀財寶,所以也寓意累積財富、金銀滿屋。
這一層還有一項食材叫「ちょろぎ」,漢字可寫成「長老喜」、「千世呂木」,祈求長壽的意思。中文稱作「甘露子」,這食材有中藥用途而且要染成紅色才可用於節供料理,味道成謎(後生一輩包括外子和我已不知道是什麼),在超級市場也變得少見了。
第二層,日文名稱「二の重/にのじゅう」,以海鮮(海幸/うみさち)為中心製作「焼き物/やきもの」為主。這一層必備的有三種食物,鰤魚、鯛魚(香港稱作「鱲魚」)和海蝦。
鰤魚(ブリ),多數以照燒方式調理然後入盒。鰤魚在日本文化是「出世魚/しゅっせうお」,牠是魚苗是有另一個稱呼(モジャコ),長大一點又會換一個稱呼(依次序為ワカシ、イナダ、ワラサ),長到最大(80cm以上)才叫「ブリ」。寓意出人頭地。
鯛魚(タイ)在日本料理很常見,凡有喜慶事都見到牠,因鯛魚的名字跟日本說恭喜「めでたい」相關所以為日本人所喜愛。和紅米白米一樣本是神饌。江戶時代有說:「人は武士、柱は檜(ひ)の木、魚は鯛」(約略中譯:人(最好)是武士、柱(最好)是檜木、魚(最好)是鯛魚),因其外觀漂亮又美味,節供料理多會把一整條真鯛(赤鱲)鹽燒入饌。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