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喊出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相關配套到位了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您我搭的公車目前大多使用柴油燃料,是城市裡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行政院長賴清德設定了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但若政策缺乏有效配套,不但將造成計畫推動緩慢,更罔論在未來一次到位的可能。
文:顏惠結(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系博士生)
為改善全台空污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針對固定污染源及移動式污染源訂下各種對策,且訂立指標性政策目標,包括:短期空污紅害日減半、中期2030年公務車輛、公共運輸大巴士全面電動化以及長期的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汽車全面電動化等目標。
根據媒體報導,賴清德院長表示車輛電動化的時間點,是與業者充分討論後,在顧及技術上能夠有所突破的同時,不帶給業者太大負擔而訂定,雖然車輛電動化已是國際趨勢和產業升級議題,但啟動時間還是要以穩健為主,才能協助台灣產業發展。賴院長也強調,科技的進步速度相當快,台灣產業也會用相同速度進步,在訂定這個標準下,可望讓業者提早達成,同時不讓他們有太大心理負擔。
由於大客車是移動污染來源的一部分,以電動車替代燃油車被視為改善空氣的途徑之一,且國內已有不只一家的電動大巴車體打造業者,如果能趁著政策宣示的同時發展商機,政府則利用政策協助產業發展,同時達到溫室氣體減排與空污減量,就可創造一個雙贏的局面。
達成政策目標要循序漸進,不該幻想一次到位
針對2030年起公共大巴將要全面電動化,且讓我們細究目前應該要有那些作為,才有機會達成目標。
首先,根據交通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統計至106年10月底客運巴士數量已超過1萬輛,且每年仍呈現成長;另近幾年交通部、環保署、經濟部都有針對電動公車運行提供相關補助或補貼計畫,但成效都未如預期,依目前運行中的電動大巴不到300輛來看,要在目標2030年達到全面電動化,假設每年公車需求數量不再成長,以1萬輛推估,等於每年要增加800多輛,那麼每年國內電動大巴的產能,至少要有一定的供應量才能應付需求,即使目前政策考慮國內產業發展的步調,採取先緩後急的方式,每年也必須要有一定的電動大巴取代部分燃油公車,而不是期待2030年可以一次到位。
要做到每年有一定的電動大巴取代部分燃油公車,由於目前交通部及環保署針對客運業者的購車,以及運輸路線提供補助與補貼,筆者認為,在政策宣示2030年公共大巴將要全面電動化後,對於公車業者後續營運計畫,無論自籌款、營運費用以及票價補貼等,均需要針對燃油車與電動車做出補貼或補助做出更大的區隔,靠著政策加大拉力(電動巴士加碼補助)與推力(燃油公車降低補助比例)才能誘使客運業者逐步換購電動公車。
利用科技精算,降低基礎建設投入成本
目前電動公車推動不易,其所面臨的困境,不外乎車價過高、續航力、充電時間、電池壽命、維護成本偏高及需另外設置充電站等。前述困境,除了可透過政策補助購車消除車價過高的不利因素之外,如果能有效提升電池容量密度,減少充放電次數,以提升電池壽命到更長,就可以有效降低業者的後續維護成本。
此外,提高電池容量也可延長續航力,前述續航力、充電時間、電池壽命及維護成本偏高等問題,牽涉的是電池技術的提升,依現況確實還有待持續改良。筆者建議,經濟部如果可以鼓勵電動車生產者投入車用電池改善的研發,將相對有利於健全國內電動車產業的發展。
從務實來看,公車因為每日運行路線固定,行駛距離及時間都很容易估算,如果有效做充電時間管控(例如夜間充電或到站停駛時間),那電動巴士所需要的充電站,就不需要廣設而可改設置於公車停車場或管理維修場,不僅可降低公車業者建置充電站等設施時的成本和居民協商溝通的困難度,也可減少目前由環保署補助的初期設置成本,進而協助公車業者建構友善的電動公車運行環境。

訂立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本意是為改善全台空污問題,但賴院長的思維又是以產業發展為出發點,當然,進行改善環境政策的同時,能思考並兼顧產業發展,絕對值得肯定,但若因為倉促推出的政策,而喪失初衷,那麼此一政策就值得好好檢討其效益。我們樂見中央政府各部會重視空污問題,並提出具體有效改善策略,但如果僅提出未經深思熟慮的方案或是空泛喊口號式的做法,對環境與國家發展均非好事。
放眼過往,不管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勉強行事的計劃而導致失敗的案例不在少數,誠摯希望政策擬定時,要有多方且全盤的考量,而各項目標訂定也要能符合初衷且能具體實現。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