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依法治國」口號下的三個趨勢

分析中國「依法治國」口號下的三個趨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禮拜當全世界都在關心香港學生的示威運動時,中國政治局宣佈了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將於10月20-23日舉行,而今年的主題是:「依法治國」。

文:Carl Minzner|翻譯:呂佩庭

上禮拜,當全世界都在關心香港學生的示威運動時,中國政治局宣佈了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將於10月20-23日舉行,如同過去,高階領導將會聚集北京,擬定在接下來一年,黨與各政府單位執行工作時將遵循的政策架構,而今年的主題是:「依法治國」。

按照最近的中國政治走向來看,這似乎是難以理解的選擇。在上層體系中,政治上的反貪腐清洗使得菁英階級翻天覆地,推翻了過去改革絕緣體的官員,例如前公安部大老虎周永康。隨著科學科學補助引導學者研究習近平的演講,近來一股人格崇拜的風氣環繞在中國領導人周圍。

以整體社會來說,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的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提到:「今日中國的社會壓迫,是1989年以來最嚴峻的。」中國的異議份子一直以來都因正式的逮捕行動或無故「消失」而被迫噤口。這幾年,政府當局也多借由社群媒體名人、外國公司調查員或可疑的恐怖份子在電視上的公開自白來對社會釋放訊息,而非藉由法規或審判。

這次全體會議的主題,跟「實行法律作為對黨權力階層的獨立約束」無關。習近平並未考慮這點,如同前任領導人,他仍舊堅守一黨專政的原則,他已見識過天安門事件及阿拉伯之春後,有了以下的結論:一旦削弱了共產黨的控制力量就等於危急了整個皇朝。因此中國領導階層也加強了大部份社會組織與法律民運人士的壓迫,包括一些名人,例如許志永與浦志強。

(關於蒲志強,請見艾未未的辯護律師因六四身陷囹圄:改行吧,別幹現在的事了,不是時候,幹不成什麼!

Pu Zhiqiang

中國人權律師蒲志強。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即使共產黨的領導階層對建立法治制度來限制自己的權力不感興趣,但他們卻對利用依法治國這個概念來達到「其他目的」很感興趣,且至少有三種且部分重疊的趨勢,使得中國當局在這時必須強調法治。

首先,習近平看來正試著回到某種更制度化的政黨治理模式。

過去兩年對中國官僚體系來說可算是非常動盪的兩年。自從2012年上位以來,習近平透過雷厲風行的反貪行動及民粹主義的「群眾路線」來鞏固權力,前者為他剷除許多政敵,後者則迫使幹部走出去向普通百姓學習,而這樣的努力撼動了一黨專政的組織。

在煤產豐富的山西省,13人組成的省常委會有一半成員正因貪腐被調查,在對話中,中階官員表示因上級指導與同事都在接受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調查,工作量因而急遽攀升且處處瀰漫著對工作的不確定感,幹部士氣低迷,嚴格的禁奢運動也導致官方的補貼被取消,例如官派的車子、房子,以及贈送或收取奢侈禮品、禮品卡以及月餅的機會。

因感受到公職事業將會帶來更多政治風險且經濟報酬也較為降低,最近的大學畢業生幾十年來第一次開始閃避國家考試,去年浙江省的報考人數下降了37%,從2013年的36萬人降至2014年只有22萬7千人,其他省的下降比例大概也在10-30%左右。

官僚體系在這種情況繼續延續之下實在很難運作,不出意料之外,習已經開始在過去兩年倚賴的某些戰略上鬆手,群眾路線上禮拜終告落幕。七月時大家便注意到,秋季的全體會議將聚焦在法治以及宣布人們引頸期盼的周永康調查案,僅管中紀會書記王岐山表示反貪行動將持續進行,但也有當局正尋找正規化這些行動的跡象顯現,負責貪腐調查的中紀會的資金以及負責官員的級數一直在提高,所以很有可能,秋季的全體會議中,將確定如此的發展會成為一個典範且持續下去。

XI Jinping, Peng Liyuan

自從2012年上位以來,習近平透過雷厲風行的反貪行動及民粹主義的「群眾路線」來鞏固權力。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當然,加強一個祕密性且法治外的黨紀機構的官方角色,不符合西方自由主義人士所想像的法治這個概念。但在中國,當一個政府的任何決定時常演變為不穩定的群眾運動,或者從上到下的政治清洗只是個人一時發想的權威性官僚統治,「法」通常是後者較為簡略的表達方式。而就習近平對全體會議主題的選擇看來,或許這是暗示將自身領導制度化的行動。

第二個趨勢是,中國中央領導階層似乎真的願意放行有限度的法律及司法改革。

毫無疑問地,這一點肯定會在全體會議上被強調,中央當局已正式廢除了過去娼妓、吸毒者與政治異議份子可不經審判就被判長期關押、具爭議的勞教系統。當局也視司法透明為首要任務,有些省份法院還努力地將所有裁決內容公佈在網路上,中央也復興了部份在胡錦濤時代沉寂已久的司法專業觀念,其中一個例子,是他們嘗試將法律糾紛與訴訟案件,從許多民眾實際用來排解糾紛卻定義不明的請願管道(在中國稱「上訪」)分離。另外,同時也在嘗試如何才能阻斷地方官員介入審判,並實驗性改革在六個省分已拔除各地方機構握有的資金與地方法官委任權,而把這些權力賦予省的高級人民法院。

但這並不代表拋棄任何黨的核心政策,相反地,北京對維穩高於一切的支持仍保持不變,但中央似乎在賭,且看重新將法院系統集權中央,並打擊地方法官與政府官員私通的狀況是否能平息社會不滿,因為這是許多人民不滿的源頭,而實際上是否會有成效還有討論的空間。如同一名廣東法官闡述了其中的挑戰:「如果地方官員對我們不再有直接的責任,下次我們需要他們幫忙時,例如執行裁決或為法官尋找住所等,他們可能會直接拒絕,或著叫我們跑去省會,這樣我們該如何運作?」

第三個趨勢是,中國領導階層正逐漸採用習的特色辭令:「中國夢」來重塑法治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