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照事件顯示,外交部是個沒有靈魂、把職員當工具人的部會

護照事件顯示,外交部是個沒有靈魂、把職員當工具人的部會
Photo Credit: 林承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本護照不只象徵了一國國民的身分,還反映了一國官方文件的質感以及處理思維,目前看似省下一筆錢,但是長遠看來反而將台灣人的做事風格不好的一面暴露給世界看到。

外交部大概從來沒有想過,一頁印錯的護照,居然可以延燒這麼多天,從聖誕節開始一直到跨入2018年還沒有停,比起斷交事件有過之而不及。即便同一時間有中國想要將向北韓輸油責任偷賴給台灣這麼重要的國際新聞出現,相較之下也只有少量的關注。

任何組織、公司、政府部門都會犯錯,犯錯之後的公關處理是相當重要,一旦沒有處理好,反而會暴露出組織本身在橫向與縱向溝通上的問題,以及決策上的誤區與盲點。二代晶片護照內頁錯誤事件暴露出外交部的脆弱與長年累積下來的問題。從結論來說,外交部是個把職員當成工具、重內政多於外交,而且也是一個沒有靈魂的部會。

回顧事件發生時點,外交部公眾會副發言人歐江安面對媒體詢問,第一時間回應護照內頁「百分之百是台灣風貌」揭開這次序幕;按照外交部的作業流程,公眾會對外發言內容是部內各單位提供,或許可推知領務局當時提供的稿件內容應該有誤,未能提供清楚資訊給公眾會,可能是因為領務局主要承辦人已外放,導致於資訊不連貫。不過到外交部承認錯誤這段空白的12小時間,已經讓公眾會一開始對外「堅決沒錯,不會收回新護照」的形象快速流傳。

外交部後來查明清楚並道歉,表示將收回已發出的錯誤二代晶片護照,並且將於一個月內重新設計內頁;如果外交部一開始面對媒體詢問,先加以確定之後,相同的平穩回答應該就足以度過這次的危機。但是沒有想到,為了「平息眾怒」,外交部居然對前後任的領務局局長陳華玉以及龔中誠懲處,部長李大維表示沒有受到高層壓力,是依據該辦的方式辦理。這讓人不禁想問,巴拿馬跟我們斷交的時候,前任以及當任的大使有被懲處嗎?

外交部的決策思維乍看之下讓人摸不著頭緒,然而從剛剛提到的結論來看,一切都是有道理的。

一、外交部是個把職員當成工具來使用的部會

一直以來,由於組織缺乏目標(此點留到第三部分討論),外交部的用人思維已將人當成工具使用,什麼語組的就放什麼國家,什麼學歷背景的就去什麼司處,不問興趣,不加以培養。外館有缺人的時候也可以不用通知詢問就強制外放,有事情發生時先切割的當然也是自己人。

過去,外館秘書接聽急難救助電話遇到刁民爆料的時候,部裡先把自己人抓起來打三十大板;國民黨立委未經授權使用照片,以自我政治立場來指責外交部的時候,外交部還是先要求自己人道歉;這次二代晶片護照的事件,外交部內的人應該發現,原來連大使等級的都是可以切割的,以後各種決策事項千萬不要當最後一個簽名的人,大家都儘量把公文往上呈,把每個潛在的炸彈傳下去。

當然工具人也是有分三六九等以及親疏遠近,外交人員工作需要外放,短暫跟過一個長官有可能這輩子就不愁吃穿,有權者對於自己身邊的工具還是特別愛惜,遠一點的當然就可以毫無情感的對待。

二、外交部是個重視對內甚於對外的部會

列寧提過:「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意思是分析一國的外交政策,必須要瞭解政策與一國內政的連動。例如說,在台灣大法官宣布民法結婚要件限於一男一女是違憲,台灣可望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這樣的內政事件延長到外交上,就連中國國台辦被問到相關問題時都一時不知如何反應,外交部在此一議題上可以將人權立國的形象加以發揮,但是各駐外館處並沒有把握這個機會。

對台灣外交部而言是「外交重視內政的眼神」。參加國際會議不一定要事先瞭解自己國家的政策,但是國內來的訪團一定要招待妥善,接機甚至變成一門顯學;外國政要不一定要深交,但是立法委員一定要服侍妥當;在駐在國不一定跟當地民眾介紹台灣,但是設立臉書跟本國民眾介紹外交部的工作內容、讓民眾有感是必要的。

另外,外交部習慣把各類公文通通列成密件,長期下來在國家機密保護法的「保護」之下,很少有人知道駐外館處到底做了什麼以及有什麼成效;外交部不是沒有失誤,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是對內事件很容易曝光在民眾眼前,因此外交部對於國內事件的重視程度反而大於對外事件。

三、外交部是個沒有靈魂的部會

一般人認為外交是由外交部負責,其實外交部根本就無法決策任何的重大外交事項,外交部之上有國家安全會議,再上還有總統,遇到與中國有關的事件,還要交給陸委會負責。那些你聽過的外交政策,無論是「東海和平倡議」、「南海和平倡議」、「百國免簽」到現在的「新南向政策」等等,都是由總統府提出,外交部只是個執行單位;一般國家會依據自我定位、目前參與國際事務之情況以及重視的議題來設定外交政策,反觀我國外交部的「年度施政計畫」已經數年未動,無論是國民黨時代還是民進黨時代,一直沿用相同的政策設定。

因為長年只需貫徹命令,外交部變得沒有思考的必要性,一切事情落實交辦即可,即便人事變動也是,部長只是聊備一格,跟公眾會副發言人一樣只是台讀稿機。

這樣一個沒有目標的組織,成員的工作不是思考新的方向、嘗試新的作法,而是在時限內完成交辦事項,因此會出現把人當成工具的組織風氣也毫不意外,外交人員長年在這種環境下累積經驗,早已變成沒有靈魂的一群人。

面對這次危機,其他可能的應對方式?

外交人員遍及各國,對於如何製作護照,應該可以搜集到許多各國資料才是。2014年的時候,挪威舉辦護照設計比賽,最後由該國Neue設計公司以簡潔線條、柔美色調以及用UV光線照射才能見到夜晚極光設計,受到各國媒體報導,並且稱讚挪威護照是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