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一次能吸收的蛋白質有上限,吃多只是浪費,是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史考特常聽人說:「人體一次最多只能吸收20-30公克蛋白質,吃多了只會浪費。」這也是早期健美選手喜歡少量多餐,一天吃五六頓的原因:他們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又怕一次吃不能完整吸收,只好分批慢慢攝取。這個說法是否有根據?
史考特常聽人說:「人體一次最多只能吸收20-30公克蛋白質,吃多了只會浪費。」這也是早期健美選手喜歡少量多餐,一天吃五六頓的原因:他們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又怕一次吃不能完整吸收,只好分批慢慢攝取。
這個說法是否有根據?一隻雞腿吃不夠,吃第二隻會不會浪費掉了?讓我們一起來檢驗科學文獻吧!
20公克定律的由來
2009年加拿大學者Moore等人招募六位男性,請他們做重量訓練後,隨即攝取0、10、20、40公克不等的雞蛋蛋白。接著Moore採取這些男生的血液及肌肉樣本送檢,發現運動後補充蛋白質確實能提升肌肉蛋白合成速率,但40公克組的表現「沒有」比20公克組好。

如果額外的蛋白質沒有拿去合成肌肉,那是到哪裡去了呢?
Moore發現到20與40克組的Leucine氧化速率顯著提高,換句話說,多吃下肚的蛋白質被拿去燃燒做為能量了。Moore在文末提到:「我們推測每天5-6次,每次20公克的蛋白質最能刺激肌肉蛋白合成......過量的蛋白質會氧化燃燒掉。」
Symons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同樣發現,一次吃下340克或113克牛肉(分別含有90與30公克蛋白質)都能促進肌肉蛋白合成,但兩組的效益並無差別。
這正是一餐20-30公克蛋白質的理論基礎。
蛋白質的思想實驗
我邀請各位讀者用想像力來做個「思想實驗」,驗證看看蛋白質是否一定要分散吃比較好。在這個實驗裡,史考特再度化身為原始人,在荒蕪的草原上覓食......
某個深秋的下午,史考特在西邊的樹叢採集到一堆莓果。嗯嗯,莓果雖然很多汁,但少了點野味總覺得肚子空空的。
史考特到了聚落東邊的草原上,盯上了一隻兔子,拿起手中的標槍「咻」一聲就擲中了渾然不覺的小動物。這隻野兔相當肥美,史考特決定獨吞了不讓族人知道。烤熟後一股腦地吞下肚,攝取了130公克的蛋白質,但由於一餐最多僅能吸收30克蛋白質,所以剩下的100公克都浪費掉了。
史考特接連一個月趁著沒人注意,都到同一片草原上打獵偷偷飽餐一頓。家人注意到史考特回到家總是沒胃口吃晚餐,但反正少張嘴吃飯,也沒什麼不好嘛。
問題來了,接連30天都只吸收30公克蛋白質,這連營養師建議的(每公斤體重0.8公克)一半都不到。儘管每天都吃下一隻兔子,但史考特卻變得越來越虛弱,肌肉越來越萎縮,最後連標槍都投不動了......《全劇終》
各位讀者請試想,在沒有冰箱與防腐劑的年代,蛋白質食物一定是獵捕到就要馬上吃完的。如果身體一次只能吸收30公克蛋白質,那麼只要不是三餐都吃得到肉,人們都會因蛋白質不足而變得虛弱不堪,甚至喪失生命。天擇可不會讓這麼笨的設計存活下來。
長期研究的看法
為了瞭解蛋白質應該「少量多餐」或「多量少餐」,法國學者Arnal在1999年招募了15位奶奶,將她們分為兩組。控制組一天四餐,平均地將蛋白質分散攝取,實驗組則將蛋白質集中在中午攝取,早餐晚餐則少量且少蛋白。

換算起來,實驗組的奶奶們在中午攝取了超過50公克蛋白質,照「20克定律」推斷,她們實際吸收的量應遠不及控制組。沒想到,實驗組的奶奶們在兩週間不僅沒有流失肌肉,他們吸收蛋白質的能力竟是對照組的兩倍之多。(註1),誰說超過50公克無法吸收的?

重量訓練與20公克定律
上述研究針對沒有運動習慣的年邁女性而做,可能無法套用在年輕健身者身上。不過別擔心,早就有人想到這個問題了。
挪威學者Øyvind招募了48名有一年以上重訓經驗的男女並分為兩組,一組人馬一天三餐,另一組一天六餐。兩組間總熱量相同,蛋白質攝取相同。(每公斤體重1.5-1.7公克,這才叫健身飲食嘛XD)
在實驗的12週間,他們被要求每週進行四次重量訓練,每個大肌群一週訓練兩次,這菜單可不是在辦家家酒,Øyvind是玩真的。以80公斤的受試者來說,一天至少要攝取120公克蛋白質,照「20公克定律」推測,一天吃六餐應該比一天三餐長更多肌肉吧?
可惜,這篇研究再度推翻了「20公克原則」:一天三餐組在力量與肌肉成長上,都勝過了一天六餐組。

間歇性斷食者與20克定律
談論到20克定律,最憂心的應該就是採用間歇性斷食的讀者了。斷食法要求一天大部分的時間不能進食,蛋白質被迫被塞在短短的時間內攝取,要是無法完全吸收,那可糟糕了。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學者Stote在2007年做了一篇這樣的研究,15位男女進行兩階段的飲食試驗。在「普通階段」他們被允許一天三餐,但在「斷食階段」他們每天只能吃一頓特大號晚餐。兩階段的熱量與營養素攝取並無不同,差別僅在進食的時間被限制在晚間短短的4小時內。
如果人體一次真的僅能吸收20公克蛋白質,那麼間歇性斷食應該會讓他們流失大量肌肉吧?
沒想到,在斷食的八週期間,間歇性斷食不僅讓他們的脂肪量下降,肌肉量甚至不減反增。(註2)

看來20公克定律真的是個迷思。
為什麼20克定律失靈了?
本篇一開始提及的20公克蛋白質研究,是在吃下食物的數小時之內馬上抽血、採取檢體,來觀測肌肉的蛋白質變化。但身為肌肉狂熱份子的各位讀者,應該希望肌肉能持續的成長,而非侷限於進食後的數小時吧?
進食後的急性反應能提供我們一些資訊,但這絕對不能反映出長期的變化。就像史考特之前寫過的,只在意運動中的脂肪燃燒,卻忽略了一整天的代謝狀態,這是犯了見樹不見林的毛病。
從以上的老奶奶、健身者、以及間歇性斷食研究看來,人體是可以一次吸收大量蛋白質的。其中的原因包括:
- 小腸:食物中的蛋白質經吸收後,有30-50%會留在小腸暫時儲存,在身體需要氨基酸時,再行釋出。
- 大量的蛋白質攝取會刺激許多消化道荷爾蒙如CCK的分泌,以減緩消化的速度,讓腸胃道能慢慢地將養分完全吸收。
- 根據Lyle McDonalds針對蛋白質撰寫的《The Protein Book》中提到,牛排蛋白質的吸收速率約為每小時10公克,這意味著一塊八盎司牛排需要超過四小時的時間才能消化完成。如果一份餐點有脂肪有纖維質,這個時間還會拉得更長,所以身體有充裕時間能「處理」大量蛋白質。
結語
本篇大概是近幾個月來最長的文章,大家還清醒嗎?總結今天的文獻回顧:
- 身體一次只能吸收20-30公克蛋白質的說法是錯誤的,即使採用多量少餐的間歇性斷食,也不必擔心蛋白質會吸收不良。
- 史考特並不反對分散蛋白質攝取(例如一天六餐),但這麼做很可能沒有好處。
- 每天蛋白質的總攝取量才是重點,分散或集中吃並不會造成顯著的差異。
在這邊我想提出一點:高體重、高肌肉量、蛋白質需求特別大的族群(例如健美、健力選手),要靠一兩餐就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非常困難(會吃不下......),在這種例子裡分散蛋白質可能是必要的。
註釋
- 研究者參考的依據是「氮平衡」,亦即將飲食中的氮減去尿液及糞便中的氮,估算身體是處在吸收,還是流失蛋白質的狀態。這個方法有一個缺點:我們並不能確知吸收的蛋白質是不是拿去合成肌肉了。
- 這些受試者在間歇性斷食期間的「瘦肉量」是大於一天三餐期間的,這個差距非常接近統計顯著,P值為0.06。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