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之境:「空氣草」的離根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空氣草」雖包納了視覺、表演、聲音、行為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但策展人卻未曾強調「跨領域」,因為從「共同」的思想脈絡來看,她更關注領域未分化之前的渾沌狀態以及此狀態所能開啟的無窮動能。
文:張韻婷
人越是迷失在遠方城市的陌生街區中,越能夠了解旅途中所經過的城市;他在回溯旅程的各個階段時,學會去認識他最初啟航的城市和年少時熟悉的地方……。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
若「空氣草」如策展人所言是一幅藝術家們共同協作的大畫布,那麼在美術館的白色方盒內,藝術家則是以鮮明的色彩繪製出一個個介於裝置與舞台的空間,空無一人的場景暗示著身體的缺席。另一個展場「北區藝術聚落」中,由宅院式平房所建而成的7個展區,則像是層層疊加的厚重筆觸,藝術家們各自從場所的記憶、歷史、建築、地貌等面向出發,介入「空氣草」大畫布。
策展人張君懿採取了「共生協作」的策展機制(她稱之為「遊戲規則」),無指定作品,亦無圈定場地,從酷暑到初冬這幾個月的期間,任藝術家(包括她自己)彼此間的創作能量與思維互相激盪。在策展文論中,她先是對照了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地下莖」(rhizome)的蔓延增生、多向聯結的屬性以及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因應環境長成而具繁多性的「莖上根」(radicant)植物意象,另外祭出了一株生命力頑強、甚至離根仍能存活的鳳梨科植物「空氣草」來指涉「自由活躍的藝術創作主體」。
空氣草所喻指的藝術創作主體不只包括藝術家,也可能是觀者或參與者,「他們來到作品面前,透過觀看、閱讀、體驗、甚至參與,而開啟另一種有別於日常的感知經驗或思考向度」【1】;對她來說,這已然成為一位藝術創作主體的條件。此外,她也多次強調空氣草一展試圖提呈的是「一畝富孕育力的藝術實踐田野」。從「藝術創作主體」、「藝術實踐田野」,不難看出這位藝術創作背景出身的策展人有多重視藝術實踐本身。

異托邦-桃花源
何采柔的《等它飄到我面前,我會想起》以3間調性冰冷的白色等候室,重複強調著「等待」情境;澎葉生(Yannick Dauby)的《軌跡與碰撞》以圓形木製揚聲器製造出雙耳間的聽覺落差;張永達《相對感度N°4-C》則放大了聽、觸、視覺等感知;郭文泰等人的《我在沉睡的獅群中赤裸裸地站在街上》建構出一個只能從外部凝視的超現實場景。藝術家以各種語法道出現實世界的豐富與匱乏,呈現出揉捏變形後的現實,一種與現實世界兩兩相望的異地之境,一如傅柯(Michel Foucault)筆下的「異托邦」(hétérotopie)。
傅柯的「異托邦」意指介於「烏托邦」(utopie)和現實之間的所在,是與現實對立卻同時存在的空間。例如鏡中世界雖不存在,但就鏡子本身仍是實體存在,當我們注視鏡中自己的瞬間,我們和周遭的一切產生連結,這讓我們所在之地變得更真實。但同時,我們又必須通過鏡中虛幻的界面才能感知我們所在之地,這便使得我們的所在之地突然變得不真實【2】。通過作品建構出的異托邦,我們重新察覺了熟悉的日常中,那些被忽略或遺忘的細節。
作品所建構出的異質空間有時並不安於扮演著映照現實的角色,同時在現實中求異、在異於現實之中求同,甚至翻轉了原本場所的屬性,這樣的作品尤其出現在宅院改造的展間內。如《254円》,何采柔與黃思農整理了曾在此屋舍居住之人留下的衣帽物件,將展場中臨街的第一個小房間改造成「失物招領室」,明亮的白牆上留下善意的留言:「致曾經在此居住的你,我們已將你的東西收好,請隨時來拿。」;大門內正前方展牆上貼滿了調查暫居者的相關線索,而透過左側牆上的長形小窗洞,觀者得以窺見藝術家「重現」餐桌上牛奶翻倒的居住場景,右側的房間則播放著訪談記錄片;家屋在此轉換成展現某人生命史的紀念館式空間。


相反地,劉彥宏的《琉璃草-地水火風空界》則是將展場轉換成烙上他個人印記的棲居之所,屋內安置了他的老家俱、圖畫、雕塑;藝術家也佈置了一間畫夢工作室,他常在其中招待前來的人,與之飲茶、說夢與畫夢;有時亦夜宿其中,直到某天,當他夜裡醒來不開燈亦能熟稔自如地穿梭期間,這個空間已從展場變成他個人意義上的家屋。
當庇護棲居者的「家屋」被改造成展場,內外界線不再如此分明,不但向外敞開,甚至期待他者的蒞臨,像隨時等待著誤闖的武陵漁人。(「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那像是一座與現實世界並存的桃花源,雖隱匿卻可得其門而入,其中某些作品甚至是「大隱隱於世」,例如李蕢至《回收風景》鬼黠地隱身於環境之中:藝術家撿拾周遭的樹枝,打造一株纏繞屋舍、看似穿越數道牆面而過的巨樹,呼應了作品所在地中斷垣殘壁與古藤老樹蔓生的原生景致。
桃花源何處尋之?或許猶如漁人與境外桃源的意外巧遇,漁人雖能闖入,但卻可能因「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由於刻意尋之而難以復見。這種偶然又隨緣的神祕關卡,或許正是桃花源(藝術)對現實最狡猾的抵抗。

異質共處-有機增生
北區藝術聚落中的B區展間由3位藝術家協作而成,空間中充斥著強烈的腳步踩踏聲響,澎葉生的《軌跡與碰撞》讓快速運動中的身體形象在人們腦海之中油然而生;強烈的聲響對比著一旁蘇威嘉《自由步-聽聲辨位》裡無聲地相互推擠摩擦的一雙舞者身體;而比鄰的黑暗房間裡則展現更多元的即興舞姿,《自由步》舞作在11組小電視方框中被拆解、延展與重複為一組組時間切片,影像的動靜之間凸顯出身體的造型美感。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公司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