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的地方必然就是「家」嗎?——血緣不再重要的年代,原青如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攝影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正積極跳脫人類學對原住民身份的定義,讓被攝者藉由影像以嶄新的方式表達自己。原青藝術家Djubelang請每一位被攝者提供小時候的照片、與原鄉有關和母體文化有聯繫的物件。這些空間經由投影的燈光,有如時光機穿梭、返回過去某段記憶的場景,或交疊或混合出新的面貌。
文:VANESSA LAI
離開展覽前,我順帶問Djubelang(詹陳嘉蔚)能否請她授權提供這些影像,作為文章的配圖,Djubelang想了想,告訴我說她會更希望大家直接觀看、現場拍照,去感受自己和影像裡的人物的關係。
「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攝影展開幕茶會,在2017年12/7的特有種商行,幾乎滿座,要看展得穿越狹小、喧鬧的走道,隔著兩人吃飯的餐桌才能近看照片。而每幅影像,彷彿這是一次與被攝者相望的片刻,親密而有點神秘的對視,將你吸進他或她的房間。
「很尷尬,但這種感覺也很有趣,」Badalaq Djubelang不打算在這些影像旁標註被攝者的姓名或相關資訊,因為她希望影像先行、可以直接與觀者對話。「你可以看到兩種空間,一個是投影出來的畫面,好像也成為背景的其中一個元素,另一個則是他們自己的房間。」這些空間經由投影的燈光,有如時光機穿梭、返回過去某段記憶的場景,或交疊或混合出新的面貌;而他們在拍攝過程並不知道自己被投影的模樣。

在這些作品之中,格外顯目的是飛利冰(Vilian Nangavulan)的照片。他是布農族變裝皇后,踩著紅底高跟鞋,身穿一襲印有圖騰的長版外套前來看展。照片裡的他,在一架表演服裝旁捧著一件裙子,並投影上族服的圖騰。他頭上戴著布農族女性的頭飾,身上穿的則是布農族男性的服飾,在豔麗的色彩中模糊了性別的界線。
飛利冰平時化妝會戴隱形眼鏡的變色片,為了這次拍攝沒有戴,也特地畫上淡妝,他看著照片欣喜的說:「我覺得很好,拍的很像我母親的樣子。」母親對於他保有自己的母體文化,影響重大。飛利冰也想起拍攝前的訪問,有一題問到自身認同是漢人還是原住民,他當時覺得不好回答,「但我現在認為重要的不是依附別人的定義,而是自己在追尋認同的過程。」

第一代族人被歧視,但第二代卻苦於探究「我是誰」
「烙」(Lau)一詞即是當代原青詮釋 「太美麗、比時尚還時尚」的流行用語,Djubelang在《排漢公主》的影像創作之後,經朋友鼓勵之下而有的攝影計畫。他們想喚起在城市居住的原民青年,對身份認同的關注;也許與母體文化未有明確的聯繫,或被動的斷裂,但新的文化也由此而生。
然而,第一代都市原住民或許還是想問這些原民青年:「回家了嗎?」、「在回家的路上了嗎?」
阮金銘是一位被攝者的父親,他從台中坐高鐵來參加展覽開幕茶會,但因為眼睛剛動完手術,看不清展覽照片,需要戴上護目鏡。他說自己很喜歡「Lau」這個字,很有意義,讓他想起了自己身為賽德克族人——賽德克族的紋面彰顯了女性能夠織布、男性擅於打獵的身份。他從小因為看到部落醫療設備不足,興起了想當醫生的念頭,但媽媽更期望他未來擔任牧師,因此他花了一段時間,說服自己牧師其實也是治療人們心靈的工作。阮金銘 16 歲北上念台灣神學院,後來成為牧師,至今已做了25年。
他在茶會上分享自己寫的詩〈漂泊者的故鄉〉:
有人總盼著歸鄉,有人常盼著離鄉。
歸鄉是去尋找自己夢境裡的故鄉,
離鄉是為下一代創造另一個故鄉。
「我們這一代還可以獨立,你們這一代(建立認同)就很辛苦了。」他說,雖然相較二、三代都市原住民,第一代更容易在都市直接面對到歧視與不友善的排擠問題,「他們覺得可以平起平坐,但我們(第一代)會有自卑感」,但與此同時,保有自身文化的意識也會比較強烈。

阮金銘曾在一篇文章寫道:「期盼能夠重歸自己的陣群,可以毫無忌憚地從原點上受到尊重,這種深受尊重的生命沒有失根的情懷,也沒有異鄉的愁緒。」這是他想告訴兒子的事。曾經,為了給兒子一個能夠記得住的「身分證」,與閩南母親爭論應該給兒子改成傳統姓名,雖然後來沒有改掉,但這個漢名其實也栽下了後續探問「我是誰?」的種子。
和長輩不同的是,他們將有更多文化對話的可能
「我叫阮原閩,因為我爸爸是原住民,媽媽是閩南人,」阮原閩在大三時,為了重新思索自己的藝術創作,尋找自己身份的源頭,他用Google搜尋自己的名字,意外搜出父親寫的文章〈希雅茲等於原閩〉,文章提起了父親在他小時候叫他族名希雅茲時,他表現出困惑的神情。
「當你回到自己的托魯閣部落時,你的名字叫希雅茲・莫西,因為你是賽德克族人的後代子孫,希雅茲是你曾祖父的族名,他是一位既英勇又善解人意的獵人;而莫西是爸爸的名字,你祖父希望爸爸能夠像舊約聖經裡所描寫的摩西一樣,有朝一日可以帶領族人解脫被奴役的命運,我希望你更加結合『新』、『舊』二代的脈絡,成為你時代中的佼佼者⋯⋯」
Djubelang請每一位被攝者提供小時候的照片、與原鄉有關和母體文化聯繫的物件,而這篇文章就成為阮原閩在攝影展選擇使用的三個物件之一 —— 但系上老師卻曾質疑這種追尋文化根源的作法過時、沒有必要,「他會覺得現在這個時代血緣已經不再重要,你有機會可以成為任何人,為什麼還要這麼執著?」
但阮原閩不放棄,他相信至少走在回家的路上,終有一天會回到那裡:「就像有句話說,火升起來了,那就是家。」
創作是阮原閩表達自我的開端,既然無法單用原住民或漢人的一面來看待自己,那麼他決定就用「阮原閩」的身份來看。
不過和父親那一輩不同的是,像他這樣的都市原住民或許能夠不受制於原民文化,而保留與外來主流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