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幾次親身經歷,告訴你為什麼台灣產業升級做不起來

我用幾次親身經歷,告訴你為什麼台灣產業升級做不起來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產業轉型跟升級,聽來很簡單,做來很困難,有人事的干擾,也有技術的限制,還有資金的管制。確實很多老闆,都想要你免費弄給他,他坐享其成就好,但話又說回來了,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這世界上最不欠的,就是別人出錢幫自己升級的概念。

2018年到了,先恭賀大家新年快樂,因為放假中,沒想到啥可以講的主題,所以來亂講一堆個人經驗,以及網路上常見的怪怪地方。首先,先來談一個之前想講,但覺得氣氛不對所以沒說的,產業升級這件事。

筆者把話先說在前面,產業升級不是打電動,累積資源到了,按按鈕就可以「Pon!」一聲,整個工廠跟生產的產品,全部都可以更換成新的。這件事實際狀況很複雜,就提筆者經驗過的一點小事,當然故事內容的對象跟產品都有修正過,請勿多做現實的聯想。

以前曾經幫小家的工廠,人數加外勞不足五十個那種,規劃一下產線的優化。說規劃也不算,就是幫老闆想怎樣可以改善生產效率,跟找出新的客戶來源。產線優化,具體就是加點小東西,讓手動線的效率提高,清理管線內的雜質,避免多餘的汙染。找新客戶,就是看既有的生產工具,能否找到非本行以外,有新的用途之類的。

結果當然是很慘烈,你想得到的便利小道具,拿去試用都是災難,原本以為會很好用的,線上都不買單。是因為老闆卡你?還是主管卡你?都不是,是外勞跟線上主管反對你,原因超簡單,他們現在用的,看來很蠢的方法,其實比你想的要省力跟單純。不信?自己去試試看,還真的比你買東西裝省力,不過是超簡單的槓桿原理,只不過人家用廢棄電線跟抹布就做到。

新客戶也是一樣,找了自己專業跟朋友,拿去可以試用的都試了,就是不可以,你想把表面處理上一層薄的塗層,結果不僅比原生產方法更貴還容易掉,用自己的科學知識,想辦法把產線的配方跟流程改變,改變到終於可以做成功。猜猜看怎麼著?改成這樣,其實就跟原本的生產方法成本相差無幾,何苦呢?

鍵盤敲字說轉型簡單,其實哪有那麼單純,很多產業的生產工具跟模式就是卡在那,要轉型需要投入極大的成本。老闆哪裡會願意啊,他辛苦三十年存了幾個億,買了一堆房子收租,小孩都出國念書有成就,今天你要他轉型,成本列出至少一億,會不會成還不知道,他哪裡會想理你。結果一堆人線上罵這些人不知長進,快笑死。

58uq36fxn52lxdrbpoaghh92ebqw7j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另一個經驗是,幫A工廠的老闆找好的上漆方法,然後找了B烤漆工廠,也找了C工廠的物理鍍膜跟D的化學鍍膜。總之大家都在試驗,看能否找到一種便宜又好上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把韓國在中國那些代工廠一槍斃命(那是iphone跟sony、三星等爭霸的年代)。因為整個新型機殼的金屬含量配方跟傳統的不同,原有的烤漆廠做出的良率很低,表面不好看,所以試驗新機殼的公司亟欲找到可以成功生產的辦法。

筆者找了幾家,用了好幾種方法,其實都算免費凹人家試驗,人家也算知道這訂單大,願意試試看。半年下來,怎樣都不成,可以成的方法都很貴,完全不敷成本也沒有競爭能力。最後計畫不成,空留遺憾,然後不多久的時間,就被iphone跟samsung新機種打爆。原先新機殼的設計,是要改善一些彎曲跟抗壓性問題,所以台灣這邊才有廠找了新配方試驗,強度是夠了但是沒辦法上顏色,當然無法用。你說相關人士沒有努力,都不肯轉型求進步?

很多人用嘴巴說,買人家的機器來生產不就得了,你知道一台多貴嗎?機器算便宜,整個產線要調整,人員要重新訓練,還不見得會有成果,後面的花費才恐怖。

還有一個,是筆者觀察一些工廠內部,未上市跟上市的都有,他們的管理問題,以及努力想要轉型,最後卡死在哪些地方上的經驗。當然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供應商,在之間參與也只是陪著主管們傻笑,看著商機流逝到整個股價腰斬;相關人等每一個都覺得自己正確,但其實都不正確的過程。說穿了,就是管理失當,責任當然是老闆要負,但說一切都是老闆的錯,那就未必。

這怎麼說呢,有一家企業,他們想要改善現有的生產效率,以及購置新的生產線,計畫是要購買二手的機具,讓自己可以順便在產業鏈中,把自己後段的那一小塊也接起來。利潤算起來頗為豐富,而且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外移中國,在台灣的獲益就足夠了。當然最後失敗了,問題在哪?

問題在於,業務部門的人覺得這筆生意不划算,把現有的單包給下游就好了,何必為了喝牛奶買頭牛。生產部門的人覺得二手機具需要調整的部分太多,最後不如買全新的還會比較省。品管那邊則是根本不想要增加產線,因為老闆沒有承諾人力的增加。至於財務那邊⋯⋯正宮跟小三的問題我們就先擱置好了,不然沒完沒了(不是老闆的,是主管們的)。

就一個觀察者,大家講的都對,但真正問題出在大家都私心自用,很多黑的部分都沒有辦法去證實。例如業務那邊是跟上游還是下游串在一起,可以多跟下游拿一點點回扣,還是上游不希望你坐大。生產的問題像是誰去找這個二手設備的,跟現有的主管關係好不好;作業員根本就不希望多增加工作,就算薪水增加也不要。品管就甭提了,一堆超老經驗等退休阿姨卡在那,好好地何必找自己麻煩。

AP_515596295571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這還只是一家不到百人的小工廠,大的那種還見過夜市人生現實版的。讀者一定見過一堆鍵盤改革者,告訴你這種工廠倒一倒算了,或是老闆自己沒能力去死,只要那樣這樣下定決心,就可以成功之類的。筆者告訴各位,這些都是屁話,因為「只要這樣那樣就可以轉型成功」,還要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