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5非核家園的口號喊了很久,但很多現下就能進行的改變,例如使用48V電器、台電自建太陽能等等,政府反而沒有認真涉略,能源政策左右國家大計,「從根本來修」才是長遠之策。
當全世界都在節能減碳推行自然能的同時,可曾想過因地制宜,正如小說中「後山日先照」的東部,和夕陽餘暉的西南部對比,說明了東西部其實日照時數明顯不同。台灣在護國神山的庇佑下,使得東西部的人民分別享有了閒逸的午後及涼爽的早晨。也就是說,如果單靠太陽能發電的話,日照的時間明顯不平均,其他的自然能系統又受限於地震、颱風、地質、面積等因素,如果粗糙的決定能源政策,相信無論什麼神當家,到時又必須花更多的納稅錢來補救。
政策搖擺導致虛耗預算,公民參與應該增加
光一個核四,大家對它的印象就是「巨大錢坑」,總預算金額高達1,697億元的核四建廠計畫,隨著改朝換代,興建與封存中的搖擺間又多花了幾千億,但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將隨兵轉」與「外行領導內行」的做事方式,著實為台灣帶來不小的衝擊與浪費,所謂的專家學者、名嘴、社會知名人士,空轉台灣不說,請要大砲評論的同時,也能提出真正可行的方案來補強,這樣台灣才不會淪為選票下的犧牲品。
幾次的大停電就足以證明台灣電網的漏洞,如果真的發生長時間的停電,現有的發電機及儲能系統能撐多久?不用細說聳動的內容,大家就可感受其間的可怕,因此重新規畫能源政策及電網的配置才是當務之重,其細緻程度,更不是4到8年間的總統任期內可以完成,需要具遠見且無私的從長計議。
各縣市、大都市、工業區、鄉鎮、偏遠地區、山區等,用電需求皆不同,如能採用歐美等國的經驗,推廣公民電廠的概念,由用戶自行發電來分擔電力,這樣不僅用電需求可大幅降低,跨區送電的情形也將獲得改善。
微血管方式供輸電,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一般而言,日間用「重電」大戶為工業、大眾運輸、公共建設及設施等,以現今自然能的發展領域,供應上述的單位用電非常吃力,且因為自然能需要依天候及其自然因素來發電,不穩定因素太多,供應重電需要大量的發電及儲能設備,且所發的電力需經逆變器昇壓後才能使用。
話雖如此,除了重電之外,一般生活用電的電壓及電量均不高,在此群體中的日間用電大戶(例如:商業辦公大樓、商展場、公家機關、學校的照明設備與空調系統等),如能使用48VDC以下之設備負載,自然能在無須昇降壓或小幅昇降壓的情形下,發揮極高效能。如此,發電及儲能裝置則可大幅減少,購置成本相對降低,一般用電自己發電自己用,微波爐、烤箱等高耗能負載家電則仰賴台電,這樣從末端解決,積少成多的微血管方式,不僅可降低用電高峰的衝擊,也解決了區域供需的問題,更提供了未來用電的全新模式。
您可能不知道,但48VDC以下的電器用品深入台灣和國際社會已久,舉例來說:遊覽車的電視、車用卡啦OK、車用照明系統、車用冰箱、需要變壓器的各種家電辦公用品、各式內置變壓器的變頻省電用品和省電照明系統等,而台灣的能源政策就必須兼顧輔導各電器廠商轉型生產,說穿了,就是將電器中的變壓器拔除或改為外置,在汰換過程中逐漸讓大眾適應,其中變動較大的部分,就需要政府全面性的考量及規畫。
政府現今所將推行的能源政策與筆者所提出的微血管分流方式,其實並不衝突,因為廢核工程浩大且具有失敗的風險,迫切需要其他能源的開發注入,大面積種電雖然較不適用於台灣,但如能配合自給自足的系統,一方面降低用電量,一方面審慎考量種電的地點,這樣才能讓樣板建設真正能發揮它的功能。
不必再躉購,台電該考量「自架」太陽能板
其實太陽能板比風力發電機便宜許多,與其請企業架設不如投資自己,只要能確保日照的發電效能與投報率,就不用再被高額的電價與冗長的躉購合約綁死,在最理想化(不含天災、陰雨天)的情況下,筆者在此試算:
- 295W(瓦)9.63A(安培)單晶高效太陽能板單片面積為0.48坪(164cm*99.4cm)大量批發價單片約5000~6000元。
- 1分地可架設約600片(最大值)300萬元。
- 承租農地或屋頂(一分地=293.4坪)一年約4萬元(一次簽約10~20年)在此以20年計80萬元。
- 1分地架設費用約300-400萬元(工+料+電箱線材)。
- 台灣平均日照時間為4.65小時(各縣市不同)。
- 發電量:295 x 600 x 4.65=823050瓦=823.05度。
- 台電收購民間電價6.4元/度。
- (3%)及使用高效太陽能模組(6%)=9%加乘)。
- 每年電力躉售:823.05 x 365 x 6.4=1922644.8元。
- 投資太陽能電廠一分地20年所需花費:300萬元+80萬元+400萬元=780萬元。

由以上「美化版」試算方式所得結果來論,1年1分地台電需花費1,922,644.8元來購電,理想的情況下,4.057年即可回本(7800000÷1922644.8)。而台電躉購一分地20年的花費則可興建約5個太陽能電廠,國營的台糖為台灣最大的地主,為何不能好好利用這個現有的資源呢?
或許筆者過於浮誇理想的試算方式很驚人,但是就算將報酬以1/2計算,投資者也僅需8.114年即可回本,而台電簽約20年,需花費38,452,896元來購電(不計算每年衰減1%的部分),雖然集合民間的力量可在短期內收取成效,但是就長遠計還是欠缺考慮,由國家統一規劃不僅能做較周全的考量,減低民事的困擾,更能避免雜亂無章的遍地開花景象。和花大錢買電相比,台電用低廉的成本做,就是投資自己。
成熟的政策急不得,國家能源政策得從根本來修
眾所皆知,台灣的電價是全世界出名的便宜(住宅平均電價2.56元/度為全球第二低),也有人倡議提高電價自然就會達到省電效果。使用者付費是必然且必須,但這又會扯上紛擾的政治及民生問題,屆時「漲價不漲薪」的討論勢必又會浮上檯面,立委諸公不曉得又要花多少時間協商、抗爭,再遇上敏感的選舉,那何時才能解決問題呢?別讓寶島台灣變成鬼島,就不能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從根本來修」才是長遠之計。
雖然許多人不看好2025非核家園,但只要政策走向正確的方向,就算2025年仍無法達到廢核的目標,相信百姓也能諒解,別又為了選票開始浮濫建設,和百姓吹噓可發電多少千瓦。重大的工程建設都必須有審慎的評估考量,更何況是關係到全國民生問題的建設,千萬不可像蓋蚊子館一樣浮濫,看看全台580座的蚊子館,能源政策千萬不能踏上後塵。
百姓的聲音穿透力不強,如果循管道反映,所得到的答案常是一紙公文打完收工,所以高層始終聽不見,怪不得民怨一堆,迫使那麼多人選擇走上街頭。筆者今天所建議的方案能規劃成為分區分階段實施及編列預算的方式實行,既然國外行之有年,值得用力參考。花錢走回頭路是眾所不樂見的,政治人物既然擁有了致高的權力,就必須對台灣負責,無論任何色彩,要繼續空轉還是邁步向前,民眾都看在眼裡。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