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風雨中的台大:管中閔帶領下是「亞洲旗艦」抑或「高教自經區」?

風雨中的台大:管中閔帶領下是「亞洲旗艦」抑或「高教自經區」?
Photo Credit: NTU Student Associatio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管爺下台了,但管爺的思想不死。如今,管爺甚至空降成為了台大校長,這所傾國家資源累積而成的公立大學,逐步要變成排除人民、牟利掛帥的高教自經區了嗎?」

(中央社)
中研院士管中閔昨(5)日當選台大校長,曾自述荒廢高中課業的他,畢業於文化大學,是台大近34年來唯一非台大畢業的校長。

台大前年發生論文涉造假案,受到外界高度關注,風波越滾越大,連時任校長楊泮池都被牽連。楊泮池於去年3月的台大校務會議中宣布,為了學術界和諧,不再續任台大校長一職。台大因此啟動校長遴選機制。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表示,這次台大校長遴選共收到9件資料,其中8件通過資料審查,且都獲得遴選委員會1/3委員的推薦票,因此共產生8位校長候選人,經過治校理念說明會、訪談等程序後,其中5位候選人達到校務會議推薦門檻,進入最後一關。

晚間進行2輪投票,陳維昭指出,每個候選人都很優秀,競爭也很激烈,最後由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達成共識,不便公布投票票數和進入第2輪投票的另一位候選人。

陳維昭表示,台大現在處於艱難時期,希望管中閔能凝聚學校團隊的共識,強勢帶領台大邁向更卓越的境界。

管中閔畢業於文化大學經濟系,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2012)、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2014),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2013),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和世界科學院院士。

畢業於文化大學的管中閔,是這次5位候選人中,唯一非台大校友的校長候選人,也是台大自前校長虞兆中後,34年來唯一非台大畢業的台大校長。

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現行國立大學機制,遴選委員會選出校長人選一人後,只需報教育部核定聘任,不再有圈選等程序。由於大學是學年制,管中閔應是2月1日新學期正式上任。李彥儀也期許管中閔不只是帶領台大,而是帶領台灣高教整體向上,當「領頭羊」面對世界的競逐。

台大學生會長林彥廷表示,這次應該是史上首度8位校長候選人,都願在結果公布前和學生對話、座談,翻轉了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想像。

林彥廷說,台大校長的言行受到媒體關注,也必須到立法院備詢,管中閔在座談中已表達願意加強與外界對話。管中閔也提出「亞洲旗艦計畫」構想,強化台大與其他國家學校的連結,並改善高教國際化的基礎建設,相信正式就任校長後,會有一番作為。

不過,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在〈主張「高教自經區」的管中閔讓人對台大的未來難以樂觀〉一文中表示,管中閔在國發會主委任內,強硬試圖推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並且把高等教育也涵蓋入內。

當時這個「高教自經區」的計畫是,允許只要是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就可以在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學校用地內劃入「自經區」,在裡頭辦的科系、學程、專班,可以學生學費完全不受既有法規管制、教師不受教師法保障工作權益、架空教師評審與申訴管道、不用設置校務會議來保障校園民主決策…等等。管中閔當時聲稱這就是跟上國際潮流。
雖然「自經區」條例沒過,但教育部就彷彿開竅,用修改行政命令的方式,一再授權大學辦理和高教自經區計畫相同內容的「專班」,學費收取每年60萬以上所在多有。管爺下台了,但管爺的思想不死。如今,管爺甚至空降成為了台大校長,實在是一點都難以對台大的未來抱持樂觀。這所傾國家資源累積而成的公立大學,逐步要變成排除人民、牟利掛帥的高教自經區了嗎?

管中閔的台大「亞洲旗艦計畫」是什麼?

管中閔在去年11月29日在台大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時表示,以前台大是高教的首選,學術研究的標竿,更是台灣的國際門牌,近年來卻遭受許多質疑,包括教育競爭力、人才競逐、研究創新、學術倫理和國際學術地位,加上台灣高教面臨全球競爭和少子化海嘯,因此變革是唯一的出路。

面對高教海嘯,管中閔提出亞洲旗艦計畫,以台大和台大系統做為資源平台,爭取國際名校合作成立學院或分校,讓台大成為亞洲高教樞紐,培育具破格思考和創造力的新時代人才,建立新的國際品牌,更成為台大學生和校友的終身學習中心。

管中閔指出,學術卓越應以人為本,必須爭取人才,如調整延聘制度,增加彈性,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並獎勵傑出人才,以學術貢獻或產業價值為標準,還要設法突破經費困難,例如推動台大投資基金、推動在職教育等來增加收入來源。

曾任環保署長的台大教授魏國彥在意見交流時間時提到,政府一切依法行政,而台大很多經費跟做法都會受到政府法規等相關限制,詢問管中閔有何具體做法來因應;學生會代表則詢問管中閔,台大各學院經費資源分配不均,在經費有限時,如何平衡各學院差距。

管中閔指出,政府決定很多資源,當無法向政府爭取到更多經費時,可以轉而爭取彈性,例如增加校務基金留用彈性,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就能讓經費更有效被利用;而不同學院狀況不同,經費很難等量,但研究和支持學生的經費不應打折扣,除了注意學院學科差異,還要設法提高經費使用效率。

而在台大學生會去年12月中旬舉辦的校長候選人座談中,管中閔指出他對台大的未來有四大主張。

第一,每年用中、英文公布「台大社會責任報告書」。國內主要企業每年都已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而台大受之於社會,當然也有義務讓社會知道台大對社會責任做了什麼。

第二,確立校務基金投資的責任原則。學生關心校務基金是否投資污染的石化產業,但我們可以放大眼光,重新檢討校務基金對污染,耗能,和其他無良行為企業的投資規範。

第三,推動校園公民論壇機制。應延續台大參與民主的傳統,讓學生可以用校務會議和其他形式(如實體論壇,虛擬平台等),多方面參與校內事務的討論或決定。

第四是提升台大國際競爭力。我在治校理念報告提出「亞洲旗艦」計畫,希望以三大驅動引擎來強化台大學生的創意與破格思考能力,推動台大與國際名校的深度合作,及轉變台大為學生和校友的終身學習中心(細節可參考治校理念簡報)。

另外,管中閔在台大學生會網站「校長給問嗎?」上回覆學生所關心的校務議題立場表態可看這裡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