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間的友誼——達利和杜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Dalí / Duchamp》展出二人約80件不同媒介的作品。
1959年,達利(Salvador Dalí)在雜誌《ArtNews》撰文,高度讚揚好友杜象(Marcel Duchamp),認為單單是杜象作品的一個標題,已經值過「偽裝飾現代繪畫」好幾倍。("a single title by Duchamp is worth miles of pseudo-decorative modern painting" )達利列出多個理由,說明自己的觀點。當然,這位大膽敢言、名氣譽人的藝術家沒忘記繞個圈去稱讚自己,暗示自己的作品在骨子內,更貼近杜象的藝術。
無論在性格又或政治取態,達利和杜象可謂各據一方。30年代初期,他們經過朋友介紹之下認識,但真正的熟絡是1933年。那年,杜象造訪達利的故鄉——西班牙Cadaqués漁村。往後的每個夏天,杜象都會在那兒租屋。達利和杜象的藝術表現形式看似大相逕庭,實質卻有不少相似點。兩位分別是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重要藝術家,同樣被當時主流藝術家排斥,因而開闢影響世人的創作路向。《Dalí / Duchamp》展出二人約80件不同媒介的作品。
杜象是個「標題黨」,他將一個工業製作的小便斗擺放在當代藝術展場,將之名為「噴泉」(Fountain),而非直截了當叫尿斗。編註 杜象為現成品(Ready-made)重新命名,運用雙關語,大量拼湊「現成品」的手法。從此顛倒大眾對當代藝術的想法及影響往後當代藝術的發展,像機械裝置《Bicycle Wheel》便是動力藝術(Kinetic Art)的先河。

Porcelain, 36 x 48 x 61 cm
Rome, 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而比他小17年的達利,儘使作品多以油畫示人,重視透視感的繪畫方式為畫作增加維度,模糊二維與三維的界限,尤其達利的作品時常以扭轉時間、空間見稱,脫離現實世界限制。畫作《The First Days of Spring》在一個疑似階級的廣場上,明確運用透視法,廣場似是無限延伸,沒有關連的人物和物品,譬如背向觀者的男士、死魚、不完整的男士輪廓等等,非人非物的東西一組組並列在龐大的廣場,那些各不相幹的組合與現代品的拼湊同樣達致蒙太奇,引發聯想的效果。

Oil and collage (paper, photograph, postcard, linoleum, transfer decal) on
wood panel, 50.2 x 65.1 cm
Collection of the Dali Museum, St. Petersburg, Florida
杜象在標題上多用雙關語,達利選擇在畫面表達雙關性。後者的畫作經常出現視錯覺和雙重意象(Double Image),只需稍稍改變觀看的角度和偏重重點,便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景像。《Exploding Raphaelesque Head》既是一名女子溫柔地垂下眼簾,也是神殿大樓的建築內部。1945年, 美國向廣島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事件深深影響當時暫住美國的達利。那一段時間,達利經常畫下爆炸和物件扭曲的意像。《Exploding Raphaelesque Head》描畫的「女子」頭部開了洞,既能看成天使光環,同時也有開腦的意味,頭頂旁邊如同絲帶似的條狀物飄啊飄,既是雲彩,也能是爆炸遺留下來的煙塵,「女子」的輪廓恰似蘑菇雲。
展覽展出杜象的小字條,解釋自己為何叫「Rrose Sélavy 」(杜象的女性形象),因為讀音像「Eros, c’est la vie」(情慾,人生就是如此)。此句話十分適合借來形容達利,題材取自神話、傳奇的《William Tell and Gradiva》的畫面便十分露骨。達利從不諱忌對情慾的狂熱,情慾也許是兩人的共同創作題材。
杜象與Georges Cabanne的對談中表達對情慾的看法,他認為情色是全球普遍,每個人也會理解的東西。(”I believe in Eroticism a lot because it’s truly a rather widespread th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a thing that everyone understands.”)。假如《Fountain》是令杜象名留青史的作品,《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 (The Large Glass)》(下稱:The Large Glass)才真正明確演釋表達他的創作觀和才智。

Oil, lead, dust and varnish on glass in metal frame, 277.5 x 175.9 cm
Tate: Presented by William N. Copley through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rts 1975
學者Arturo Schwarz以鍊金術的角度了解杜象的創作。這種自中世紀便流傳的化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將一些基本金屬變為黃金,抽取黃金的形式(靈氣),將之轉入常見金屬。當然,現今科技已證實煉金術是不可能。Schwarz是以寓意的方法解讀鍊金術。鍊金術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抽取物質的精髓、純化,撇去外在形象。《The Large Glass》中,「新娘」和「新郎」只餘下動作,甚至是原始的慾望(Eros),不具任何人的特徵。他們均以機器的面目出現。左上方的「新娘」通過三個氣流活塞將慾望傳給大玻璃下方的男人。男人脹脹的「身體」象徵著氣器交流。沒有題目名字提示的話,我們大概以為,杜象畫的是機器。
玻璃既能呈現顏料的雙面效果,其物料本身的正反兩者也有細微的不同,造成瞬間幻覺,令觀者摸不著頭腦。《The Large Glass》不像抽象藝術,杜象並沒有保留藝術的基本要素,譬如形狀和顏色創造出抽象形式,當中還是有現實世界的形狀對照,而且未見得簡約。《The Large Glass》是意念上的抽象。再者,它是反藝術的,當中用上清漆,鉛箔,鉛絲等,塵等物料繪製。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