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報導的技藝》:給寫作者的指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初學者在尋找研讀的小說家時,應該選那些長期以來大家公認行文簡潔流暢、毫不費力的小說家。他們是最好的學習典範,加德納稱他們是寫作木匠。
文:威廉・布隆代爾(William E. Blundell)
大家常問道,若要提升寫作能力,該閱讀什麼呢?最簡單、也最不負責的餿主意是:抓到什麼都讀。沒有人有那麼多時間,花時間去讀文筆爛的東西,那幾乎跟完全不閱讀一樣,一無是處。那些累贅的文字,以及構句、強調、人物和步調上的錯誤使用,都會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劣文看多了,只會寫出更多的劣文。
對學習撰寫紀實寫作的人來說,有時候,連優秀的作家也不適合拿來當學習的榜樣。例如,假設你最感興趣的是新聞報導,我就不建議你讀名作家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的作品。麥克菲的作品都很棒,但他主要是靠神乎其技的細節堆疊效果,來寫出精彩的作品,而且他常用很大的篇幅去講範疇很窄的故事。新聞記者需要以很小的篇幅,去講範疇很廣的故事。若是套用麥克菲那種寫法,整份報紙的篇幅也不夠用。
那該怎麼做呢?首先,先來點忠言逆耳的建議吧。放下你的寫作自尊,找一本詳細說明基礎英文文法的好書,然後做你意想不到的事:徹底緩慢地詳讀,一次看一節或一章就好,不要貪多。而且,反覆閱讀,一遍又一遍,如此持續幾年。
每次我深入研讀《理解和使用英語》(Understanding and Using English,Newman和Genevieve Birk合著)時,都會羞愧地發現,上次看完那本書後,這段日子以來,我一直在濫用文字。我們在無意間鄙視那些約束我們的規範,想要忘了它們,但除非我們已經把那些原則練到爐火純青,揮灑自如,否則我們不可能在突破常規下,達到生花妙筆的境界。認真的作者重新研讀基本文法書時,會感覺到有人狠狠地糾正錯誤,因此喃喃自語:「謝謝,教訓得是!」
每次我重讀另一本讓作家獲益匪淺的小書《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William Strunk 和E. B. White 合著)時,也有同樣的感覺。如果作者只能讀一本有關寫作技藝的書,這本絕對是首選。它對行文明晰、簡練、優雅方面的指導,無人能出其右(如果作者可以再多讀一本,可以選讀懷特(E. B. White)寫的簡練小品文,看他如何實際運用那些原則)。
市面上充斥著其他教寫作的書籍,我覺得有一本特別實用,而且簡單好讀,那就是《紀實寫作指南》(On Writing Well: An Informal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William Zinsser)的第二版。〈簡潔〉、〈贅語〉、〈風格〉、〈詞語〉那幾章寫得特別好。
這些教材都很有幫助,但每次僅酌量閱讀,效果最好。一次讀太多指導寫作的書籍,難免會陷入眼神呆滯、腦袋麻木的狀態。所以,學習寫作的人應該是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學習,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閱讀那些擅長說故事的人所寫的文章。這種閱讀大多充滿了樂趣,但是為了學習而研讀這些作品時,你也需要下功夫。閱讀時,只要發現腦中浮現鮮明的影像,內心萌發強烈的感受,或腦中靈光乍現,你應該好好享受閱讀的當下。接著,再停下來,回頭探索作者究竟是以什麼方式,營造出那種效果。
在挑選學習對象時,應該先挑文筆平易近人、使用傳統結構的作家。你要能夠認同他們,覺得他們寫的東西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你可以學習,對你的寫作有益的。
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的《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是我讀過最扣人心弦的書之一,但它不會讓初學者感到既羨慕又絕望。相反的,用字遣詞複雜又鮮活的作者,常給人那種感覺,初學者看了那種魔幻的文字後,只能望文興嘆:「我永遠不可能寫得那麼好。」亨利.米勒(Norman Mailer)、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等作家寫出的曠世巨作都令人讚嘆,也令人望而生畏,至少對初學者來說是如此。
我覺得,從報章雜誌中尋找優秀的作品是浪費時間。在眾多陳詞濫調及浮誇的文章中,可能偶爾會出現幾篇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佳作,但是在茫茫大海中撈那種罕見的珍珠實在太費神了。如果你想學的是精彩的新聞報導,直接選讀優秀作家的作品是更簡單的方法。
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家包括瓊.蒂蒂安(Joan Didion)、蓋伊.塔利斯(Gay Talese)、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的《冷血》,以及湯姆.沃爾夫(Tom Wolfe)。沃爾夫的風格大膽浮誇(常用斜體字、驚嘆號、重複性的強調),所以乍看之下可能是很奇怪的選擇,但撇開那些特效不談,他的作品所展現的精準、犀利和緊湊感特別出色。
沃爾夫等人所寫的報導文學中,充滿了精彩小說的必備特質。任何人想以扣人心弦的方式,做真人實事的報導,都應該至少學一點寫小說的技巧。《小說技巧》(Technique in Fiction,Robie Macauley與George Lanning合著)的第二版是一本技巧純熟的扎實作品,涵蓋了大部分的基本技藝。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沉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