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第23位首長簡余晏請辭,柯文哲:觀傳局太血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觀光傳播局局長簡余晏從市長大選就擔任柯文哲陣營發言人。柯文哲僅說,觀傳局太血汗,「太辛苦的單位,常常長官滿意度就會差一點。」
(中央社)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說,觀傳局長簡余晏以「太累」為由向他口頭請辭,他慰留未果,已請副市長陳景峻持續慰留。他強調,台北燈節即將舉辦,「這就是不能跑人的理由」。
簡余晏若確定請辭,將是柯文哲上任3年以來,第23位去職的首長。
柯文哲今天下午出席台北市青少年反毒正義聯盟記者會,會後受訪時表示,觀傳局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跨年晚會、台北燈節、杜鵑花節、開齋節、河岸音樂季等,是全台北市政府加班時數最多的單位,簡余晏以「太累」為由向他請辭,他回答說,「太累,那就先放假一個月再來吧」尚未准辭,並請陳景峻持續慰留。
至於簡余晏是否接受慰留,柯文哲連說2次「我不曉得」;不過,研考會內部員工滿意度調查顯示,簡余晏已連續3年吊車尾,加上外傳簡與市長室主任蔡壁如理念不合,外界質疑皆為離職導火線。
柯文哲僅說,觀傳局太血汗,「太辛苦的單位,常常長官滿意度就會差一點。」他也說,團體裡面有不同聲音很正常,「我不會主張一言堂。」強調多元開放是其市府團隊政治價值,簡與蔡不是不合,而是「用力討論」。
觀傳局副局長陳譽馨今天受訪則表示,看到新聞才知道簡余晏要請辭,相當震驚,她說,前幾天還與簡討論未來4年相關規劃,看不出任何異樣,今天上午都在開會,仍未與簡碰面;多名科員也表示詫異。記者致電給簡則未接。
一名不具名科員表示,簡余晏對活動相當要求,任內辦了多項大型活動,包括台北燈節、跨年晚會、河岸音樂季等,「舉辦前多數同仁被操得非常慘,對她怨聲載道。」不過,活動結束後則充滿感謝。
也有一名科員表示,簡余晏與蔡壁如理念不合已久,尤其簡當過民意代表,常會向上反映地方心聲,反而被高層解讀為不合作。
簡余晏:口頭請辭 盼可休息
台北市議會目前仍在審查市府預算,簡余晏列席,她事後在議會受訪時說,已向市長口頭請辭,主要原因是這3年幾乎每個月都在辦活動,觀傳局同仁非常辛苦,且加班時間也很長,才向市長提出辭呈,希望可暫時休息。
簡余晏表示,媒體報導請辭是因跨年活動和蔡壁如不合,這些都是枝微末節,主要是這3年來幾乎每個月都在辦活動,自己需要休息,且議會審議觀傳局預算還算平順,自己推動的也可繼續履行,才向市長提出口頭請辭,預計回南投陪家人。
她說,觀傳局內的同仁有8成是女性,且這3年來每個六、日都要到各個活動場合,很辛苦,最後還是要感謝市長、市府同仁和民眾支持;簡余晏準備返回議場時,被媒體追問是否接受慰留,她說,「已提出口頭請辭,會休息一段時間」。
副市長陳景峻下午受訪時表示,上午接獲指令慰留簡余晏,立刻與其懇談,分析利害得失,他說,台北燈節即將到來,儘管他能跨局處督導,相關的內容仍需要觀傳局長規劃,「這次燈節不容許失敗、面對今年選舉也不能說這樣就丟下不管。」
他坦言,柯文哲肯定簡余晏3年來辦理大型活動、成功行銷世大運的能力,不過,他在與簡余晏懇談過程中,確實感受到簡余晏的壓力與疲憊,所以建議簡余晏休息1個月,這段期間的業務,他會盡全力協助,請簡余晏在燈節舉辦前歸隊,柯文哲也同意。
簡余晏個性敢言,埋下與柯文哲不快種子
簡余晏曾任記者,民國95年加入台灣團結聯盟黨,並以台聯黨員身份投入台北市議員選舉,翌年退出,在97年時加入民進黨,並在99年以民進黨員身份當選台北市議員。
簡余晏101年參選立委失利,103年加入柯文哲競選團隊,成為其重要幹部,幫助柯文哲打贏選戰,選後任觀傳局長一職。
正因擔任過記者、台北市議員,她個性敢言,儘管意見不同,她仍據理力爭、堅持己見,像是去年世大運紀錄片首映會,其與市長室主任蔡壁如對柯的流程安排上想法相異,2人也直接在市政會議上「大聲」溝通。
另外,去年台北燈節9天燒掉新台幣1.2億元,並透支2000萬元,承包業者因而向柯文哲討錢,但觀傳局持續規劃支出千萬元續展,在在都令柯文哲暴怒,甚至說想掐死簡余晏。
有基層員工坦言,簡作風強勢、事必躬親,任何對外相關資料,必須她過目後才可公開,導致其在市府內部員工對首長滿意度調查中屢吊車尾,這點也令柯大為不滿;加上簡余晏常反映地方聽到的民眾心聲,也被解讀為「不合作」、「難配合」,2人不睦關係更雪上加霜。
簡余晏
生日:1967年2月5日
學歷:政大新聞碩士、政大新聞系
經歷:台北市政府觀傳局局長,第10、11屆台北巿中山大同區市議員,報社記者,電台主持人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