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勞基法修惡」悲劇背後,隱含開啟未來新政局的曙光

「勞基法修惡」悲劇背後,隱含開啟未來新政局的曙光
2018年1月18日,群眾聚集立法院周邊,抗議勞基法修正案。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勞基法》修法這場悲劇的背後,似乎預告了在未來圍繞著勞權等議題的左、右板塊,有可能取代長期定義台灣政治版圖的統、獨板塊。但這樣的演變是否會成真,還是要看2018年底縣市長選舉的考驗結果如何。

在過去一週,圍繞著《勞基法》修正案的抗爭又來到了另一波高潮。先是5日時代力量的立委「忽然擊碎議場內各個門的強化玻璃,用鐵鍊纏住,將自己反鎖在議場內近一小時。」接下來又繼續轉戰總統府,在凱道靜坐到8日凌晨四點,總共靜坐58個小時

相對於此,民進黨一方面希望時代力量能夠加入協商,另一方面則在總統府周邊畫出史上最大的「禁制區」來阻絕抗議民眾集結。這場抗爭讓2014年318學運中曾經合作過的兩大陣營正式分裂。不只在立院跟凱道,民進黨跟時代力量的支持者也將論戰延燒到網路上。

對於《勞基法》修法的經濟損益,我之前曾寫過三篇文章來談,連結列在下方,這裡就不贅述。從這次爭議起因於前年民進黨主動提出「一例一休」議題來看,民進黨的本意並非打算壓制勞權。但是因為民進黨用錯誤的方式來推動勞權議題,最後反而造成勞權實質倒退的結果。從立法院1月10日通過的修法版本來看,不只林全提出的休假日加班費加乘被整個廢除,甚至連國民黨執政時就有的「七休一條款」也整個守不住。從政策最終的結果來看,反對者批評的「勞基法修惡」完全成為事實。

立法院抗議勞基法 20180108-3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保障勞權的方向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台灣勞權不彰的真正問題來自於過去勞工組織過度薄弱。「勞工企業/產業工會組織率僅7.3%;員工加入企業工會的比例也僅有5%。」又如《工會法》有「30人以上才能組織工會」的條款,這讓中小企業的員工根本無法組織工會。

《孫子兵法》有言:「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但在勞工缺乏組織的狀況下,今日台灣勞工面臨的情況是「資專而勞分,資專為一,勞分為十。」這也是為什麼民進黨大力宣傳的「勞資協商」會被勞團批評根本是說幹話。「公司」內的權力結構本來就是以資方為主體的縱向組織力量,如果勞工無法建立相應的橫向組織力量制衡,所謂的「勞資協商」根本不可能有公平對等的協商條件。

因此要保障勞權,應該是從「厚植勞工實力」下手,修法鬆綁組織工會的條件,鼓勵勞工組織工會,或是用政策製造誘因,讓企業無法阻止勞工組織工會。而其他的配套也應該以完善勞檢編制、設置勞工法庭為主,讓勞工在勞資協商中能夠得到政府充足的支持,爭取對等的協商權力。又或是完善失業補助等社會福利,讓工會幹部能不懼公司惡意開除的壓力替員工爭取權利。等到這些內外條件俱備,就算政府不特定用法令推動,勞權自然也會伸張。

為什麼說「勞基法修惡」?

但民進黨在上述條件全不齊備的情況下,貿然在工時議題上開闢戰場,等於是逼台灣勞工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被迫跟資方力量提早攤牌。林全內閣雖然本著一片好意,但這個議題打從開始就註定不會有好結果。因為台灣目前的狀況就是勞權意識廢弛,許多勞工既不清楚勞動條件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自我救濟,很多勞工根本不覺得這樣的修法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幫助。因此林全推動修法的善舉,自然得不到多數勞工的支持。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工時爭議一但被挑起,等於開啟了一場決定「工時價值」的喊價大戰。但很多勞工受限於資訊不對等,不如資方清楚修法背後真實的經濟效應。像是很多勞工只看到修法會減少假日加班的機會,卻看不到修法對浮濫加班的控制,實際上才能夠在長期增加勞工加班的「價格」。而資方跟新自由主義者,則利用資訊不對等的優勢,拼命宣傳修法帶來的負面後果,扭曲林全的原意。

這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資訊相對不流通的中南部非都會區特別強烈,而這些地方又恰巧是民進黨重要的選票來源,這自然對民進黨帶來了很強烈的壓力。我們從賴清德接任閣揆前的談話,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問題。賴清德雖然自命「不是選舉內閣」,但從賴清德上台後,力拼在2018選舉前重修《勞基法》,很難不讓人聯想是為了縣市長選舉在作打算。

畢竟若是為了勞權,賴清德大可以用冷處理的方式,擱置《勞基法》的問題。開始著手鬆綁《工會法》,或是進行我們前面說的其他配套來增加勞工的議價能力,等未來時機更成熟再來重談修法。如果排除選舉因素,賴清德搶在2018年初就冒著撕裂社會的巨大風險強行修法,自然如同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說的「看不出急迫性」。

但民主社會的政黨本來就是必須為了選票打算,這是現實,也不需要為了這點苛責民進黨。我們在這次的爭議中,其實也可以看到時代力量的政治主張,雖然比較符合推動勞權的價值,但同樣也是反映了時代力量支持者的偏好。相對於民進黨,時代力量的支持者多是都會區出身的青年勞工。這些人的勞權意識相對積極,工作型態也不同於中南部的中小企業勞工,因此在這次修法上的態度自然會跟賴清德相反。

對這些都市的青年勞工而言,比起多賺一點微薄的加班費,他們更重視《勞基法》修法結果所帶來的「指標性」影響。他們很清楚政府政策的走向,將影響社會對勞工權益重視的風向;而這個風向會間接影響勞工在「工時」、「工資」協調中跟資方議價的空間。因此今天的爭議關鍵並不只是法令的實質內容,也反映出政府對勞權堅持的程度。

RTR3NCVI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盟友相殘背後隱含的曙光乍現

這樣的背景,讓這次時代力量與民進黨之間的重大衝突,具有既可悲又可喜的兩面。可悲的一面,自然在於民進黨起初的出發點,與時代力量維護勞權的主張並無不同。但局勢的演變加上一連串失策,最後卻讓民進黨跟時代力量這兩個本來的盟友,在這次爭議中站上了互相傷害的兩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