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掂」Banker方世華的成功哲學:我只看到黃色蘑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方世華跨界發展,且幾乎在每個界別都做出成績,因為背後有套叢林法則。
歐洲重文輕商,雖然瑞士以銀行聞名於世,但是很少瑞士人以銀行家作為終身職業,瑞信(Credit Suisse)私人銀行大中華市場主管兼香港行政總裁方世華(Dr.Francois Monnet)卻是個例外。他是跨領域人才,早年從事法國歷史研究,29 歲轉戰投資銀行,成為高層。能夠游走於不同領域,全賴他有一套叢林法則。
人文博士勇闖商界
方世華興趣廣泛,每次涉足新領域都投入萬二分熱情和努力。他小時候喜歡踢波,夢想當足球員,14歲時因意外斷足,轉而愛上彈鋼琴。因為自覺起步較遲,所以有六、七年時間瘋狂練習,最終成為演奏高手,更憑着一手好琴,與太太結緣,二人在謝師宴上「四手聯彈」,譜出戀曲,恩愛二十年,育有二子二女。

他曾經醉心學術,畢業於瑞士日內瓦大學,擁有美國塔夫斯大學及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主修法律及外交,並且是日內瓦大學的歷史和政治學博士。人生藍圖本應是當歷史系教授,但是讀博期間他卻意外愛上投資。他當時在學校當助教,收入不錯,故嘗試上網炒期權。誰料一試着迷,每日炒、無間斷,並且屢有收穫,故決定投身金融界,成為投資銀行家,任職於蘇黎世瑞銀併購部門。
能夠跨界發展,因為方世華自小接受通才培訓。雖然他是人文博士,但是對政治科學、歷史、政治、經濟和法律皆有涉獵。事實上,他有金融底子,讀了五年經濟,通曉微觀經濟和國際貿易等,更自學三年,考獲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資格。
當了銀行家五年,他又嘗試新挑戰,到跨國攝影器材公司伊士曼柯達工作,曾經是該公司的影像部亞太區首席執行官,管理總值12 億美元的業務。
離開銀行界11 年後,他於2007 年再次回歸,加盟瑞信(Credit Suisse),擔任東南亞及大洋洲私人銀行部主管,自此步步高升: 於2010 年被委任為東南亞、澳洲、日本地區超高淨值客戶主管;2012 年成為亞太區私人銀行部首席營運官;2016 年躍升至私人銀行大中華市場主管兼香港行政總裁。
他於訪問中多番強調能夠成為私人銀行家「極度榮幸」(extremely privileged),因為能夠得到富豪的信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不為人知的逸事。
採菇的營商哲學
方世華跨界發展,且幾乎在每個界別都做出成績,因為背後有套叢林法則。他經常跟團隊分享一件童年往事:他小時候很喜歡跑到森林摘蘑菇,特別喜歡找一種小小的黃色蘑菇,這種蘑菇非常美味。森林裏有另一種外形比較大的啡色蘑菇,但是他不常看見。但有些人卻覺得啡色蘑菇比黃色蘑菇容易找,他一直不明所以。長大後他才明白原來「你只會找到你想找的東西」。當你的腦海裏只有黃色蘑菇,就會對其他蘑菇視而不見,所以目標清晰十分重要。

每次投入新領域,他都會設定目標,並且想好相應的行動策略。當年為了完成論文,他每日花十小時在巴黎國立圖書館翻查過百箱歷史檔案,又堅持每日看完一本學術著作,打好學術根基。
「每小時讀30 頁,一日讀8 至10 小時,那麼一日就可以讀完一本250 至300 頁的書。如果一本書有400 頁,那就要策略性地讀,看有哪些篇章可以省略。」
經過數年努力,他最終以法文寫出超過600 頁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法國歷史的論文,並入選法國史學大獎三甲。
如今作為銀行家,他同樣強調要有視野和策略:「你不應該在每一個地方找客戶,而是要在特定的地方找客戶,你需要有策略,了解客戶的需要,為他們提供方案。」
方世華是公司出名的「工作狂」,每日工作14小時,最早上班,卻最晚下班。他最近每天都跟應徵者吃早餐,一對一面試。他上年以相同形式見了150人,弄得助手和同事疲於奔命,今年公司人手較充裕,故只見最優秀的50人。他說:「我經常在床上工作,我知道這樣不應該。我經常工作,周末仍在工作。」
工作忙碌,是因為他要兼管香港和新加坡的業務。訪問當晚,他就要飛到新加坡工作:「六點半下機,七點半就有個晚飯會議等着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結束。如果經常這樣,不知怎樣回覆每日200 個電郵。」語氣透露一絲懊惱,但他馬上解釋自己並非在投訴,並稱嘗試把工作變成興趣。
瑞士人以工作認真聞名。同場訪問的瑞信公關說,方世華會在開會前閱讀和背誦大量相關資料。訪問之前,記者追加了一條問題,他馬上閱讀了相關資料。他說不好好準備,就是不尊重客人,不尊重彼此的對話。
對人對己都要求很高,代價就是比較辛苦。訪問當日,他劈頭一句就是「我很累」,需要咖啡提神,雙眼滿佈紅筋,臉容疲倦。

倒退還是向前?
方世華當年博士論文的題目是「Refaire la République」,中文解釋是「重建共和國」,探討法國五次建立共和國的掙扎,到底是應該回去君主制的舊世界,還是勇闖未知的新世界?
他說研究此題目的時候,發生在他腦海裏的東西很刺激,但現實生活卻是沉悶的,因為每日埋守書堆,清貧得只能租住一間非常簡陋的小房間,裏面沒有任何傢私,只得一張睡覺用的床褥。
現在他不再紙上談兵,而是來到真實刺激的戰場,帶領瑞信進行電子化改革。跟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一樣,銀行業也面對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二十一世紀的銀行業需要發展科技,以聯繫全世界。瑞信團隊在四年前開始做電子化改革,當時他們對這一切一無所知,但堅信新的能力能帶來下一局的勝利。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