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歷史問題」再認識(四):道歉問題,日本真比德國差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發動的戰爭,並無任何正義性可言,也無任何正面意義。但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直到今天史學界還無法完全否定其局部的正面意義。
道歉問題大概是中日「歷史問題」中最直觀的一個。一句「日本為什麼不道歉?」深入人心。中國人常認為日本拒絕就二戰侵略向中國道歉,可事實是,日本政府在各種正式場合中道歉和反省說了不下二十次。在維基百科上有詳細的列表。我在此挑幾個最重要的例子。
歷史真相:日本道歉多次
在1972年,中日建交的時候,日本就說「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這個態度得到當時中國領袖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認可。
1995年6月9日,日本眾議院決議「正值二戰戰後五十年,本院謹向全世界的戰爭受難者及犧牲者致以追悼之情。另外,念及世界近代史眾多殖民地支配及侵略行為,認識到我國在過去作出這樣的行為,並尤其給亞洲諸國國民帶來痛苦,本院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情。」
我國在不久的過去一段時期,國策有錯誤,走了戰爭的道路,使國民陷入存亡的危機,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為了避免未來有錯誤,我就謙虛地對待毫無疑問的這一歷史事實,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時謹向在這段歷史中受到災難的所有國內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戰敗後50周年的今天,我國應該立足於過去的深刻反省,排除自以為是的國家主義,作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促進國際協調,來推廣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義。
這段談話直到現在都成為日本政府的標準態度。
即便中國人劣評如潮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正式道歉過。他不但到了抗日戰爭的七七事變爆發地盧溝橋參拜,還在那裡說:
我國由於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我謙虛地對待這一歷史事實,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時謹向在那場大戰中遇難的所有國內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在90年代「道歉問題」出現之後的幾乎每一屆日本政府,都不斷地發表聲明,表示堅持「村山談話」的立場。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幾乎每年都在道歉。

日本是最早為戰爭而道歉的國家之一
日本發動戰爭所以要道歉,聽起來是理直氣壯的。但其實,為發動戰爭而道歉僅是二戰之後才開始的事。
二戰之前,從沒有聽說過是哪個國家會因為戰爭而道歉(戰後倒有國家為以前的戰爭追加道歉)。發動戰爭又成為勝利者的自不必說,戰敗者也最多割地賠款了事。太久遠的例子就不說了,一戰的發動者德國就始終拒絕為發動一戰而道歉,儘管一戰中僅協約國的士兵陣亡就達到五百萬之多。德國人認為,戰爭的懲罰已經通過割地賠款而完成了,道歉是不需要的。
二戰之前國際上即便有道歉一事,也僅限於和戰爭相比實屬雞毛蒜皮的事。其中一次就是日本在甲午戰爭初期,襲擊了中國雇傭的運載中國兵的英國商船,因此向英國(不是中國)道歉了。而為二戰之後的歷次戰爭,道歉事件也寥寥無幾。
二戰之後出現為發動戰爭而道歉的潮流。不用說,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社會進步。說起來,日本不但沒有拒絕為戰爭道歉,而且還是世界上最早為戰爭而道歉的國家之一。早在1957年,日本就對緬甸和澳大利亞做出針對戰爭的道歉。如日本首相岸信介1957年對緬甸人民說:「我們對在戰爭中我們對緬甸人民的作出的傷害深表抱歉。」道歉的時間甚至比德國人的道歉更早。
德國的道歉態度被過譽
德國常常被說成是道歉態度的好榜樣。但如果看德國的道歉記錄,其實並不比日本優勝多少。比較德國和日本對二戰認識態度最透徹的書籍莫過於伯格(T.U. Berger)的《War guilt and world politics after WWII》。
他指出在戰後初期,德國處於盟軍的監管中,納粹舊勢力被清洗,這時德國沒有正式的官方態度。但在1949年艾德諾(Konrad Adenauer)成為第一任西德總理之後,就開始大幅度減輕清洗的力度,確立了除戰爭罪行和人道主義罪行之外的人既往不咎的原則。
這時德國表達戰爭反省的唯一形式就是賠償。但這種賠款也被誇大了。
除了蘇聯強拆的東德設備之外,西德對受害國政府的賠款幾乎沒有。到60年代中期,儘管德國針對個人的賠償額高達1,000億美元,但是這些賠償絕大部分都是賠償給德國公民的,賠付給遭受侵略的鄰國人民只有10億馬克左右。另外德國專門準備了補償金給以色列為代表的猶太人,但這和戰爭賠償是兩回事。
在整個50年代,德國並沒有官方的聲明對戰爭表示道歉。這時德國的道歉態度被認為是不足夠的,但西方需要德國站在自己的一邊對抗共產主義,也沒有過多追究。(當然,公平地說,德國被割去不少地,大概可以部分地抵償賠款,但蘇聯是唯一的得益者,波蘭被蘇聯搶去的土地,比從德國得到的土地還要多。)
德國對戰爭罪行的態度的轉變主要在60年代中期左翼運動的發展,以及與共產主義陣營再接觸政策的提出,尤其是社民黨1969年上台之後。最有象徵性的事件是1970年德國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的「華沙之跪」(Warschauer Kniefall),此舉為德國帶來巨大的聲譽並讓勃蘭特獲得諾貝爾獎(主要原因之一),並被視為德國對戰時罪行的最佳反省。但其實,這個道歉並不是針對入侵波蘭的,而是針對佔領波蘭後把猶太人全數關入集中街區(為運去集中營作準備),在猶太人起義時展開的屠殺行為。
而且對布蘭特的舉動,德國國內的爭議極大。即使根據左翼雜誌的調查,有48%的受訪者認為是過分的,而僅有41%的人認為是適當的。
此後,德國才走上一條刻意營造為道德模範的道路。但即便如此,德國人的道歉集中在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上,而並非發動的侵略戰爭。德國真正關於發動戰爭的道歉反而不多。而且,德國人現在把「真誠道歉」作為一種光榮的自豪感,甚至蓋過了對道歉背後的罪行的羞恥感,也被人質疑。

德國和日本的罪行有何不同?
伯格的書中也分析到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中罪行的不同。他認為,兩者無論在本質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德國的罪行除了發動戰爭之外,更加重要的是有理論、有計劃、有系統地對某個特定種族(猶太人)或者特定人群(同性戀者)進行成規模的屠殺,是一種難以被原諒的種族滅絕罪行,而這種罪惡是貫穿整個納粹德國歷史的,而不是一種偶發性的行為。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