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日「歷史問題」再認識(四):道歉問題,日本真比德國差嗎?

中日「歷史問題」再認識(四):道歉問題,日本真比德國差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發動的戰爭,並無任何正義性可言,也無任何正面意義。但日本發動的太平洋戰爭,直到今天史學界還無法完全否定其局部的正面意義。

道歉問題大概是中日「歷史問題」中最直觀的一個。一句「日本為什麼不道歉?」深入人心。中國人常認為日本拒絕就二戰侵略向中國道歉,可事實是,日本政府在各種正式場合中道歉和反省說了不下二十次。在維基百科上有詳細的列表。我在此挑幾個最重要的例子。

歷史真相:日本道歉多次

在1972年,中日建交的時候,日本就說「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這個態度得到當時中國領袖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認可。

1995年6月9日,日本眾議院決議「正值二戰戰後五十年,本院謹向全世界的戰爭受難者及犧牲者致以追悼之情。另外,念及世界近代史眾多殖民地支配及侵略行為,認識到我國在過去作出這樣的行為,並尤其給亞洲諸國國民帶來痛苦,本院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情。」

同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村山談話」:

我國在不久的過去一段時期,國策有錯誤,走了戰爭的道路,使國民陷入存亡的危機,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為了避免未來有錯誤,我就謙虛地對待毫無疑問的這一歷史事實,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時謹向在這段歷史中受到災難的所有國內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戰敗後50周年的今天,我國應該立足於過去的深刻反省,排除自以為是的國家主義,作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促進國際協調,來推廣和平的理念和民主主義。

這段談話直到現在都成為日本政府的標準態度。

即便中國人劣評如潮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正式道歉過。他不但到了抗日戰爭的七七事變爆發地盧溝橋參拜,還在那裡說:

我國由於殖民統治和侵略給許多國家、特別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痛苦。我謙虛地對待這一歷史事實,謹此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同時謹向在那場大戰中遇難的所有國內外人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在90年代「道歉問題」出現之後的幾乎每一屆日本政府,都不斷地發表聲明,表示堅持「村山談話」的立場。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幾乎每年都在道歉。

AP_9508150423
1995年8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著名的「村山談話」,對日本政府二戰期間的行為表達歉意。|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日本是最早為戰爭而道歉的國家之一

日本發動戰爭所以要道歉,聽起來是理直氣壯的。但其實,為發動戰爭而道歉僅是二戰之後才開始的事。

二戰之前,從沒有聽說過是哪個國家會因為戰爭而道歉(戰後倒有國家為以前的戰爭追加道歉)。發動戰爭又成為勝利者的自不必說,戰敗者也最多割地賠款了事。太久遠的例子就不說了,一戰的發動者德國就始終拒絕為發動一戰而道歉,儘管一戰中僅協約國的士兵陣亡就達到五百萬之多。德國人認為,戰爭的懲罰已經通過割地賠款而完成了,道歉是不需要的。

二戰之前國際上即便有道歉一事,也僅限於和戰爭相比實屬雞毛蒜皮的事。其中一次就是日本在甲午戰爭初期,襲擊了中國雇傭的運載中國兵的英國商船,因此向英國(不是中國)道歉了。而為二戰之後的歷次戰爭,道歉事件也寥寥無幾。

二戰之後出現為發動戰爭而道歉的潮流。不用說,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社會進步。說起來,日本不但沒有拒絕為戰爭道歉,而且還是世界上最早為戰爭而道歉的國家之一。早在1957年,日本就對緬甸和澳大利亞做出針對戰爭的道歉。如日本首相岸信介1957年對緬甸人民說:「我們對在戰爭中我們對緬甸人民的作出的傷害深表抱歉。」道歉的時間甚至比德國人的道歉更早。

德國的道歉態度被過譽

德國常常被說成是道歉態度的好榜樣。但如果看德國的道歉記錄,其實並不比日本優勝多少。比較德國和日本對二戰認識態度最透徹的書籍莫過於伯格(T.U. Berger)的《War guilt and world politics after WWII》。

他指出在戰後初期,德國處於盟軍的監管中,納粹舊勢力被清洗,這時德國沒有正式的官方態度。但在1949年艾德諾(Konrad Adenauer)成為第一任西德總理之後,就開始大幅度減輕清洗的力度,確立了除戰爭罪行和人道主義罪行之外的人既往不咎的原則。

這時德國表達戰爭反省的唯一形式就是賠償。但這種賠款也被誇大了。

除了蘇聯強拆的東德設備之外,西德對受害國政府的賠款幾乎沒有。到60年代中期,儘管德國針對個人的賠償額高達1,000億美元,但是這些賠償絕大部分都是賠償給德國公民的,賠付給遭受侵略的鄰國人民只有10億馬克左右。另外德國專門準備了補償金給以色列為代表的猶太人,但這和戰爭賠償是兩回事。

在整個50年代,德國並沒有官方的聲明對戰爭表示道歉。這時德國的道歉態度被認為是不足夠的,但西方需要德國站在自己的一邊對抗共產主義,也沒有過多追究。(當然,公平地說,德國被割去不少地,大概可以部分地抵償賠款,但蘇聯是唯一的得益者,波蘭被蘇聯搶去的土地,比從德國得到的土地還要多。)

德國對戰爭罪行的態度的轉變主要在60年代中期左翼運動的發展,以及與共產主義陣營再接觸政策的提出,尤其是社民黨1969年上台之後。最有象徵性的事件是1970年德國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的「華沙之跪」(Warschauer Kniefall),此舉為德國帶來巨大的聲譽並讓勃蘭特獲得諾貝爾獎(主要原因之一),並被視為德國對戰時罪行的最佳反省。但其實,這個道歉並不是針對入侵波蘭的,而是針對佔領波蘭後把猶太人全數關入集中街區(為運去集中營作準備),在猶太人起義時展開的屠殺行為。

而且對布蘭特的舉動,德國國內的爭議極大。即使根據左翼雜誌的調查,有48%的受訪者認為是過分的,而僅有41%的人認為是適當的。

此後,德國才走上一條刻意營造為道德模範的道路。但即便如此,德國人的道歉集中在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上,而並非發動的侵略戰爭。德國真正關於發動戰爭的道歉反而不多。而且,德國人現在把「真誠道歉」作為一種光榮的自豪感,甚至蓋過了對道歉背後的罪行的羞恥感,也被人質疑。

AP_701206014
德國總理布蘭特的「華沙之跪」,舉世震驚。|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德國和日本的罪行有何不同?

伯格的書中也分析到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中罪行的不同。他認為,兩者無論在本質和數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德國的罪行除了發動戰爭之外,更加重要的是有理論、有計劃、有系統地對某個特定種族(猶太人)或者特定人群(同性戀者)進行成規模的屠殺,是一種難以被原諒的種族滅絕罪行,而這種罪惡是貫穿整個納粹德國歷史的,而不是一種偶發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