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唸書怎麼選學校和科系?荷蘭留學網站幫你線上媒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個人想出國唸書的理由不盡相同,在出國前最好能做好規劃,讓自己投入的「時間」與「資源」,在未來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消費」。
文:Wendy Wu
如果你是「還在猶豫要不要出國唸書」,或是「想出國唸書但還不確定要去哪個國家、哪間學校的準留學生們」,希望這篇「留學前的準備」對你有所幫助。不過,在開始之前,我想將結論寫在最前面:「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出國唸書」,是所有準備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當你知道自己的動機與目標,並在準備的各階段中持續釐清且做足充分的功課,那麼出國留學的目標也就能有效而穩健地達成。
以下我將列出三個留學行動方針,希望可以協助各位更順利地展開留學之路。
行動方針1:想清楚出國唸書的目標或目的
如同在開場白所提到的,「動機」是開啟留學之門的金鑰。如果你還未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不能清楚地說出自己出國唸書想獲得什麼,那我會建議你先好好想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這攸關到準備留學的許多選擇,例如科系或學校、申請文件的內容,更甚至是畢業後的發展。
我在工作五、六年後,一直有出國工作的念頭,除了想挑戰自己,也想了解永續產業在歐美的進展,但如果沒有國外學歷或身份,要在國外找工作的難度很高,也因此才有了以留學為跳板,之後在國外取得工作的計畫。
然而,從有留學的念頭到真正著手準備,我約莫花了半年的時間思考「留學對我的意義及對未來職涯的實質幫助」這個問題。
為此,我看了許多留學生在網路上的經驗分享,尤其是我有興趣的工作產業或相關科系前輩們的後續發展,更具有高度參考價值。除此之外,和許多已在外求學、工作的親友聊聊,也幫助我再三確認自己的動機與期望,以及更加清楚未來目標是否要透過出國唸書才能達到。
當設定的目標越清晰、出國唸書的理由越充分,那麼接下來的準備工作會相對聚焦、容易許多;若在過程中遇到低潮或挫折,也才能有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度過各種挑戰與難關。
行動方針2:考量學校資源與目標的契合性
多數人出國唸書是為了追求更理想的職涯發展,所以審慎瞭解「學校的特色和資源」及「學生畢業後的出路」是否符合自己所需,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每間學校、系所的特色不同,根據學校所在地及教學強項,主打的學生畢業出路也就不同,因此對學校能提供的資源,諸如課程、校友、企業連結等有充分了解,才能有效地為未來職涯鋪路。
那麼,如何透過多方管道瞭解學校資源?
以荷蘭為例,若一開始對於能選擇的學校及學程毫無頭緒,可以先透過荷蘭留學官方機構所建置的「Studyfinder 」初步篩選,再進一步分析各學程的內容與自己的目標是否契合(其他國家也多半有類似的搜尋學程網站)。
學程的資訊除了可以從學校官網、網路上他人的分享取得外,也可以透過學校舉辦的線上或實體活動了解。若是在前述管道中仍找不到答案,將問題email給學校,一般也能取得學校的回覆,這同時也能展現積極求學的一面、以及對該校的高度興趣;當然,若能直接與在校生、校友甚至是業界人士聊聊,也是取得更完整、客觀看法的途徑。
以我個人為例,我的目標是畢業後能留在海外工作,並且與永續發展領域相關,因此我希望申請的學校不僅在該領域上有豐富的資源和高度專業,其所在的國家更是永續發展領域的領頭羊,兩項條件互相搭配才有助於日後的事業發展。將目標精準集中化後,我以自身工作的經驗及知識,利用關鍵字整理網路上可得的資訊,並詢問各國友人對於當地發展機會的評價。
幾經綜合評估,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很快成為我的首選。
而在參加數場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與學校代表、校友及應屆學生聊過之後,越了解荷蘭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以及學校在當地的聲譽、產業資源,越確立我進入鹿特丹管理學院的念頭。
註:請務必注意,若是希望申請的研究所與畢業本科無相關,荷蘭校方會設有大學應修習相關課程的學分數門檻限制,若沒達到門檻,就算其他申請資料再優秀也很難申請得上。

行動方針3:審慎評估預算
除了考量未來發展,學費、獎學金及當地生活費也同樣左右了就讀學校的選擇,建議依照自己的需求及資金能力多方評估。
•學費與獎學金
舉例來說,同樣是碩士學位,MBA學程的學費通常為一般碩士的兩到三倍起跳:2018年荷蘭RSM一般科目碩士學費約17,500歐元,MBA學程則高達47,000歐元。而學費所涵蓋的內容也因校而異,有些僅是註冊費,不包含課程所需的相關教材等衍生費用;有些則會寫明已包含在學期間的相關費用,如荷蘭TIAS的MBA學程。
不同學校、學位的獎學金取得條件也不盡相同。碩士的獎學金通常只有學費減免部分比例,故建議尋求其他管道減輕經濟負擔:如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設籍於台北市的居民有「希望專案-青年留學免息貸款方案」。欲前往荷蘭留學者,除了台灣荷蘭教育推廣協會有提供相關獎學金資訊,也可透過「StudyinHolland」的網站搜尋各校所提供的獎學金。
•學制與生活費
相較於兩年的美國碩士學程,歐洲的碩士多為一年或一年半制,在學費與美國差不多的狀況下,到歐洲唸書確實相對「划算」些。
生活費方面,歐洲各國及美國各州之間的開銷均有所不同,例如荷蘭的物價水準在歐洲地區偏中上,而加州與紐約的物價水準相較於美國其他州來得高;若學校沒有提供宿舍,則該地區房屋租金的高低也須納入考量。學校一般都會將留學生的平均生活開銷放在申請的說明頁面供申請者參考,務必仔細打聽、比較。
結語:做好規劃,別讓留學投資變「消費」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