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近過得好不好?」 醫生察言觀色有學問

「最近過得好不好?」 醫生察言觀色有學問
Photo Credit: HI TRICIA! 王 圣 捷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HI TRICIA! 王 圣 捷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HI TRICIA! 王 圣 捷 CC BY SA 2.0

傳統中醫的診斷,看似十分簡易,然而卻是「似淺實深」。之前幾次的文章,所提到的「望診」與「聞診」,都是直觀上或是比較直接了當的可以擷取的資料為主。然而,「問診」與「切診」則注重於個人對自己或是病患的溝通或是體質上的根本了解,甚至是對病患的身心狀態做長期的追蹤觀察,才有辦法適切地進行問與切的診療工作。

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日常生活例子開始談起。若有人問起您「最近過得好不好?」若您最近真的過的不錯,那當然就是「實話實說」了。若您最近諸事不順,但又想要撐面子,那就有可能會說到:「我最近可是好的不得了呢。」這類的話。所以說,在問診上,關於病患的言談之間,必須從其口氣與情緒,來了解其病況與內涵等問題。如此一來,才能對症下藥治療。

在「問診」上,傳統中醫學有明代醫家張景岳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可說是大綱式的囊括中醫問診的大要內容。

當然,在現代化科技的電子病歷表,與健保資料庫相關欄位的就醫與服藥紀錄上看來,早期的「十問歌」,可說是簡單多了。目前的雲端系統與大數據(Big Data),所配合的診療系統、統計生化病理報告、適切的分析各種生化指數與照影切片等資料,才能詳細的為病患作診療與處方開立。

而在「切診」的診斷上,從古至今可說是最為玄妙而且備受爭議的一環。最簡易的,我想應該是李時珍的「頻湖脈學」。當代醫家張蔚炎醫師之著名著作《實用脈診發微》,可說是進入中醫脈診最簡易之敲門磚。若有讀者朋友想要一窺傳統中醫脈學的玄妙,建議各位可從《頻湖脈學》與《實用脈診發微》(註1)著手,應有所獲。

當然,在當今科學昌明,分析儀器又先進的情況之下,傳統中醫脈診的定性分析,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了。為了更近一步的定量與數據化分析脈診,從早期交通大學魏凌雲教授所撰之《中醫科學化的研究與發展》,到目前王唯工教授所著的《氣的樂章》一書(註2),所強調的,都是以現代化儀器分析血脈之壓力波與血液流速之關係,配合流體力學相關的知識,了解各臟腑之間的氣血循環與分配情況。也可以了解五臟六腑之間的氣血充盈與否,並進一步知道體內健康狀況。

基本上而言,脈診儀大部份皆是以傅立葉分析的方式解波(這與電機系的分析波動方式類似),在分析高頻的時候,由於人體肌肉難免有不自主的抽蓄與顫動,在壓力計可以探知的範圍中難以濾除掉,是故有其實質上的困難度。

然而,由於目前的醫學影像科技十分發達,可直接對血管作都卜勒超音波分析血液流場,其流場分佈情形又可由分析圖來表示(註3),超音波探頭,可說是更進一步的探討脈診的新工具。

在本文之末,我想要提到的是,問診與切診的另外一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雖然「問」與「切」,都可以交給電腦和機器探頭來做。然而,醫生與病患之間的問診與切診,也囊括了親情與關懷,這是純粹的儀器難以做到的。畢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真正的「問」與「切」的精神所在。

附註

  1. 張蔚炎,《實用脈診發微》,臺北:志遠出版社,2006年。
  2. 王唯工,《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新北市:大塊文化,2002年。
  3. Shih, T. C., Horng, T. L., Huang, H. W., Ju, K. C., Huang, T. C., Chen, P. Y., Ho, Y. J., Lin, W. L. Numerical analysis of coupled effects of pulsatile blood flow and thermal relaxation time during therm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55, 13-14; 3763-3773.